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81篇
  免费   224篇
  国内免费   50篇
管理学   6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97篇
人才学   48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059篇
理论方法论   299篇
综合类   4642篇
社会学   238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39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157篇
  2020年   149篇
  2019年   128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36篇
  2015年   239篇
  2014年   418篇
  2013年   369篇
  2012年   423篇
  2011年   458篇
  2010年   488篇
  2009年   517篇
  2008年   538篇
  2007年   470篇
  2006年   424篇
  2005年   384篇
  2004年   300篇
  2003年   285篇
  2002年   267篇
  2001年   245篇
  2000年   196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21.
122.
123.
124.
神韵诗以"清远"为尚,明白"清"与"远"的具体含义是真正理解神韵诗的先决条件。本文即对神韵诗"远"这一特征进行解析,从它的文学表现形式和对诗人的内在要求两个方面着笔,打通"作者——作品——读者——作者"的三角回环,加深对神韵诗的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25.
把新的文化语境、诗歌美学与人生体验灌注于海洋中,用直觉去抓取形象,通过崭新的意象来说话,构成了汤养宗海洋诗的内在文化视野。汤养宗的现代口语写作,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日常口语,而是经过精心打磨,使其诗歌在新的生长点上获得有效的自身秩序,并通过与身体细节的诗学交换,形成一种具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诗歌语言。通过独特的审美眼光与心灵表现力,他把日常生活中那些毫无诗意的事物创造性地转化为一种复杂叙述的文本呈现,从而敞开了诗歌写作的文本可能。在其诗学想象力下,汤养宗突破二维时间的局限,在"身体""时间""现实事物"三者之间拓展文本的多维空间,实现从历史纵深性返回身体的第一现场写作,其创建的诗歌文本在客观与真实的基础上,获得了重新言说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6.
段光安是对诗的创作规律有深切领悟的一位中年诗人,把强大的生命之火注入到丛生的意象之中,使意象成为诗人主观情思的对应物,这是段光安诗性思维的明显特征。丰富的生活积累,勤奋的艺术追求,对诗歌把握世界的方式的独特见解,感受着诗歌这一崇高的生命形式的呼唤,使他的眼前展开一道通向诗歌天国的云梯。  相似文献   
127.
《江西社会科学》2016,(7):102-106
黄庭坚晚年的诗风由早年的奇崛生硬变为平淡而山高水深。他是如何实现这种风格转变的,其创作思想的变革又是什么?至今未有合理的解读。事实上,北宋绍圣后,黄庭坚援书入诗,采用书法中"为画满纸"的方法创作。"为画满纸"意含"不齐之齐"、"意脉贯注"、"纵横有象"三法,此三法可纠正其绍圣前诗歌雕琢生硬、笔意断裂、迟钝腐陋等弊病。黄庭坚晚年诗歌的"为画满纸",矫正了白居易、李白、苏轼、张耒等诗歌章法结构率意单一的弊病。南宋后,杨万里、刘克庄、方回、元好问、赵孟瞓等晚年的诗歌创作,都延用了黄庭坚的"为画满纸"法,来纠正自身早年集古诗所致生硬雕琢之弊。  相似文献   
128.
《咏怀诗》洋溢着"工为复义"的"隐"美和"巧为卓绝"的"秀"美,体现了魏晋五言诗歌艺术的新成就和新魅力。  相似文献   
129.
滕云 《学术交流》2012,(6):160-164
唐代开科取士,全社会形成科举热潮。然而,应举人数众多与擢第名额有限形成强烈的矛盾冲突,致使绝大多数举子落第。反复落第的举子一年年被科场利刃所伤,他们写下了大量落第诗,用诗歌生动地记录下他们应考落第后的所思所感和心路的变化历程。从这些落第诗中可以窥见他们在历经落第打击和磨难后,对一直苦苦追求的科举目标逐渐产生了怀疑,怀疑自身的才华不足以登第,也怀疑自己此生有无登第的命运。在这些落第诗中,还流露出他们对科举现象的反思,认识到为赴举应考而长年流落他乡的艰辛生涯以及不分白天黑夜勤学苦读对自己身心造成的损害,甚至耽误了自己整个的人生规划,为此表现出悔意。落第诗中同时记录了他们经过痛苦的思索后,开始看淡科举的魔力,并寻求快乐自足的人生,或另觅他途求事业。落第诗中记录的落第举子对科举的怀疑与反思,给狂热的科举热潮注入一些理性成分。这又反过来给落第诗的风格抹上一层抑郁忧伤的情调。  相似文献   
130.
闽南方言作为台语诗的语言载体和表达手段,是台语诗人表达乡土情怀、展现地域文化的重要依托,也是台语诗区别于其他华语乡土诗歌的关键所在。从语汇、语音节奏和地域文化三个角度对代表性台语诗人方耀乾的创作进行分析,有助于还原方耀乾一脉台语诗的语言特征和意蕴内涵。台语诗并不是"台独"论者的合法化对象,相反,台语诗仅仅是20世纪方言入诗的种类之一,是方言入诗在台湾地区的特殊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