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17篇 |
免费 | 206篇 |
国内免费 | 5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1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99篇 |
人才学 | 49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2083篇 |
理论方法论 | 312篇 |
综合类 | 4716篇 |
社会学 | 243篇 |
统计学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144篇 |
2022年 | 116篇 |
2021年 | 188篇 |
2020年 | 178篇 |
2019年 | 136篇 |
2018年 | 77篇 |
2017年 | 118篇 |
2016年 | 136篇 |
2015年 | 239篇 |
2014年 | 419篇 |
2013年 | 369篇 |
2012年 | 423篇 |
2011年 | 459篇 |
2010年 | 491篇 |
2009年 | 518篇 |
2008年 | 537篇 |
2007年 | 464篇 |
2006年 | 432篇 |
2005年 | 385篇 |
2004年 | 300篇 |
2003年 | 285篇 |
2002年 | 267篇 |
2001年 | 245篇 |
2000年 | 196篇 |
1999年 | 110篇 |
1998年 | 69篇 |
1997年 | 60篇 |
1996年 | 49篇 |
1995年 | 36篇 |
1994年 | 25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71.
释“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诗学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永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2)
对孔子论诗教功能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主张,自来只限于从“识名”去解释,完全抹煞了其中的诗学内涵。本文认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真实含义,应是从诗中的鸟兽草木之名可以得到比识名更加丰富多样的知识、见识和认识。这是因为,由诗性话语的思维特性所决定,诗中的鸟兽草木之名所指的事物表象作为关系存在和象征本体,已经从有限诗意指向无限,映照出宇宙人生的深广意蕴。孔子的这句话,既指出了诗中的鸟兽草木之名的诗性功能,也有教学生按照诗的特性学诗的意思。 相似文献
272.
李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83-92
汉代《诗》学渊源问题是聚讼千载的公案,素来学界多将之归于荀子,而于孟子的传《诗》之功却鲜有置喙。但是结合最新考古成果、从文化地理角度对影响先秦两汉时期《诗》学发展的地域文化因素详加梳理却会发现:先秦时期至汉代初年,孟子的活动场所与影响所及,主要集中在齐鲁和南楚地区,而这两大区域恰恰是春秋以来《诗》的主要传播地与保存地,共同的地域文化倾向与共同的传承者,不仅为两者在秦汉年间的汇流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汉代《诗》学中呈现出的诸多宗孟面貌提供了合理解释。换而言之,从地域文化角度来看,汉代《诗》学导源于孟子的倾向明显。 相似文献
273.
薛安超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08-109,120
从移情作用的概念出发,首先阐述了对移情作用的认知,接着进一步从认识社会和跨文化交流方面论述移情作用的重要性。移情是美学研究中很重要的概念,推及到其他方面也可以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在此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74.
275.
吕肖奂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同文馆唱和诗》是以诗体分类、每体依韵编排的唱和诗集,比较几个通行版本后,发现附录在《柯山集》与以其为底本的《张耒集》中之四卷本,要比《张右史文集》与以其为底本的四库单行本之五卷本、十卷本更为合理.同文馆锁院起止时间大体可以确定在元(祜)二年中伏日即六月二十到九月二十,三个月的锁院比较罕见.同文馆在汴京城西阊阖门外西城隍庙附近,在熙宁元丰时期因朝廷厚待高丽使节而利用率极高,元祐二年被用作试院透漏出朝廷对待高丽政策的变化.进入此次锁院的试官十九人,除参与唱和的十三人外,还有赵睿、孙朴、刘安世三人可考.此次考试的并非吏部铨选文武选人,而是开封府的发解试.不少试官都感受到这次解试承载着元祐更化的科场更化信息. 相似文献
276.
不同来源"王梵志"诗分别保存了初盛唐、晚唐、宋初的原始语言材料。笔者通过对"王梵志"诗的封闭式比勘,梳理新、旧语言要素在诗中的具体分布,从语言组成成分及其比例、常用词演变更替等方面,阐述敦煌所出三卷本、法忍抄本、一卷本以及唐宋诗话笔记中所收"王梵志"诗的语言学差异,以为思想内容斑驳、作者构成及年代情况复杂的"王梵志"诗作的归属分类,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277.
马祖常的题赠道士诗以元代包容的宗教政策为背景,记录了道士的日常生活、斋醮科仪,以及其与道士的交往活动,并从这一独特角度展现了元代文人与道士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马祖常诗对“仙”意象的自觉追求,营造出了澹泊空灵与奇幻瑰丽的意境,在元代涉道诗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78.
清代八旗诗歌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尚待加强的学术领域,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诸如《国朝诗的》所收八旗作者,著名作家博明的生卒年及诗集,《戈鲲化集》保存的八旗诗人及诗歌,都值得认真考察。其中某些问题,不仅对八旗诗歌研究,而且对其他类似领域的诗歌研究,都具有启发的意义。 相似文献
279.
殷丽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3,(6):115-117
格义源自我国最初的佛经翻译,是两种不同文化会通初期的有效途径。我国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初期,辜鸿铭采用西方文化格义东方文化,对儒家典籍进行了文化翻译,在西方社会获得成功。然而格义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势必会导致译文对原文的失真。在当今的文化交流形势下,辜鸿铭的儒经格义翻译带给当代文化译介的启示是坚持翻译的“陌生化”,保留异域文化的特色,保持文化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280.
岳秀丽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2):75-78
作者采用描述翻译学研究方法,以英译诗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就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再现意境美的三大主要问题作了研究并给出对应策略:其一,掌握保留原诗模糊美感与使译诗具可读性之间的度:尽量保留原诗的意象及结构、弘扬东方含蓄美学文化;其二,译诗读来要符合原诗的情绪、节奏,不要因韵损意;其三,目的语读者无法理解的文化因素采用替代、一般化等变通、补偿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