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08篇 |
免费 | 160篇 |
国内免费 | 4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6篇 |
民族学 | 79篇 |
人才学 | 40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1660篇 |
理论方法论 | 268篇 |
综合类 | 3887篇 |
社会学 | 219篇 |
统计学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115篇 |
2022年 | 91篇 |
2021年 | 148篇 |
2020年 | 137篇 |
2019年 | 106篇 |
2018年 | 60篇 |
2017年 | 102篇 |
2016年 | 108篇 |
2015年 | 197篇 |
2014年 | 340篇 |
2013年 | 297篇 |
2012年 | 356篇 |
2011年 | 384篇 |
2010年 | 425篇 |
2009年 | 428篇 |
2008年 | 437篇 |
2007年 | 361篇 |
2006年 | 360篇 |
2005年 | 311篇 |
2004年 | 248篇 |
2003年 | 243篇 |
2002年 | 218篇 |
2001年 | 210篇 |
2000年 | 168篇 |
1999年 | 81篇 |
1998年 | 57篇 |
1997年 | 56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01.
赵强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2):59-61
后人常以"诗教"或"乐教"指称儒家的文艺教化思想,而"文质观"逐步推导将使我们看到,在孔子的哲学中,"诗"与"乐"已产生分离,走向独立,这就是其诗与乐思想的不对等性。 相似文献
102.
杨万里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2,(3)
从姜夔自编《白石道人歌曲》的编集方式和多次游越地并作词,可以看出姜夔对越地山水、文化的向往和喜爱。对比姜夔的书法著作和诗学著作,可以知道产生于越中的、楷法谨严、潇洒秀雅的二王书法,对姜夔"古雅峭拔"的审美意识产生了强烈影响,他书学思想与诗学思想的基本精神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03.
黄庭坚是宋代伟大的诗家,其诗歌创作上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对庾信诗赋的接受,主要体现在:黄庭坚将庾信作为忧愁诗人的典范,肯定庾信的乡关之思,以之为凌云健笔文风质素,他常自比庾信,阐扬庾信哀愁精神;黄庭坚承传了庾信抒写性灵思想,在创作上主张吟咏情性,通过书写净化苦闷心灵,释放人生怨愤,调和社会矛盾,做到哀而不怨;黄庭坚自觉论析和实践庾信诗法技艺,将庾信诗赋定位为不使句弱不使语俗,肯定庾信诗赋清新气韵深稳有趣,篇章可为楷式,创作时不少字、语词、句式乃至意象、典实等均从庾信处继承和袭用,并在庾信诗文的基础上,通过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方式,变化生新。 相似文献
104.
罗旻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6):83-91
以阐理说教、表达思致为胜的理趣诗是宋诗中十分重要的一类。然而这类诗歌容易道学气胜,诗味不足,落入言筌理路,这也通常和理学家本身追求理性和道德准则的思想与精神境界相关。而北宋道学宗师程颢则将天人合一视为一种内心体验,追求活泼生动的自然至乐,其思想更加亲切圆通,因而诗歌也别具一格。观程颢之诗,通常存在存理以观物、应物而得趣、因趣而发理的一个循环过程,以亲切温厚之意态,不着痕迹地感动人心。这样的诗歌,既是个人道德的哲学化与艺术化,也是诗教对礼教的熔铸与陶冶,于宋代理学诗中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05.
顾力豪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10)
在中国古诗的英译领域,格律派十分注重通过译文再现原诗的音乐性。《王维诗百首》的翻译是再现中国古典诗歌独特音乐性的重要尝试,对其译文的解读将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格律派译者注重在节奏和用韵两方面"以诗译诗"的诗歌翻译主张,丰富古诗英译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6.
杨奇霖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79-81
白居易的诗在文学史上以"讽喻"和"直白"而著名,这也成为了描述其诗歌主张和写作风格时的常用标签,但是以往的研究似乎过分高估了白居易讽喻诗的意义与价值。白居易的讽喻诗存在两大"困境":一是讽喻诗的实际讽谏效果远远没有达到白居易所预期和后世所想象的程度;二是虽然白居易十分推重自己的讽喻诗,但当时社会所欢迎的却是白居易其他类型的诗歌。 相似文献
107.
笔者在研读许渊冲《唐诗三百首》译本的基础上,分析了译者在无法使译文自然押韵的情况下采用的权宜之计和强行的押韵策略,并从语言、句子表达、风格等方面来分析这些权宜之计和押韵策略对译文的影响。进而以整个译本的质量来论证这些强行的押韵策略只是给译文披上了漂亮的押韵外衣,而译诗在本质上却无法称得上是自然、地道、不折不扣的英语诗。押韵俨然成了译者独创性的陷阱,译者愈想创新,采用权宜之法,离其所制定的翻译原则愈远。 相似文献
108.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正【编者按】在中国当代诗人中,于坚属于少数具有持续性写作动力的诗人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诗歌写作,一直到现在,他从未中断过诗歌写作。这种坚韧的毅力和持久的耐力完全出于于坚对诗歌艺术本身的忠诚,这也使他的重要性在当代诗坛日益凸显出来。于坚的诗歌写作一直在强化一种从民族经验出发的及物性写作,这在他的作品中往往转化为从深厚的日常生存 相似文献
109.
钱志熙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正百年学术,开古人未有之局。整体上是新的,也应该是新的。但古代文学尤其是诗学领域,与别的学科有很大的不同。昔冯友兰论中国哲学史学科,曾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来揭示其述古与开新的关系,也同样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然百年学术,窃以为维新之义突出,而于述古则有所不及。古人论学,每重"述"之一义,孔子"述而不作",已含此深义。清人汪中以"述学"名其集,亦此义也。盖述古之精确,即开新也。本此义以观百年学术,述古之精者果亦有之,而误解古人,甚至厚诬古人者,实亦不鲜。本期栏目所发表的三篇论文,主要有关于诗学与诗歌史的研究史方面论题。齐益寿先生的论文,从中国古代诗教的传承这一角度来评论叶嘉莹先生在诗词创作、研究与教学方面的贡献。笔者曾以诗学 相似文献
110.
陈莹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百年新诗一直处于"律化"和"自由化"的对抗之中,这种多对抗少和解的局面不利于新诗的健康发展。适当的诗体规范,不仅能建立起诗歌的体式特征,而且能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