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98篇 |
免费 | 109篇 |
国内免费 | 2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39篇 |
劳动科学 | 5篇 |
民族学 | 49篇 |
人才学 | 50篇 |
人口学 | 6篇 |
丛书文集 | 1236篇 |
理论方法论 | 176篇 |
综合类 | 2374篇 |
社会学 | 175篇 |
统计学 | 1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34篇 |
2023年 | 84篇 |
2022年 | 62篇 |
2021年 | 81篇 |
2020年 | 89篇 |
2019年 | 85篇 |
2018年 | 33篇 |
2017年 | 69篇 |
2016年 | 82篇 |
2015年 | 126篇 |
2014年 | 239篇 |
2013年 | 199篇 |
2012年 | 308篇 |
2011年 | 259篇 |
2010年 | 297篇 |
2009年 | 241篇 |
2008年 | 394篇 |
2007年 | 261篇 |
2006年 | 254篇 |
2005年 | 248篇 |
2004年 | 188篇 |
2003年 | 135篇 |
2002年 | 123篇 |
2001年 | 121篇 |
2000年 | 89篇 |
1999年 | 41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6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王芳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3)
20世纪40年代,袁可嘉上承二三十年代中国象征派、现代派诗歌理论和京派文艺理论思想精髓,并借鉴艾略特、里尔克、奥登等西方现代主义诗人的诗学思想,把追求中国新诗理论的现代性作为其诗学理论建构的主旨。八九十年代,袁可嘉进一步提出中国式现代主义这一新的诗学概念,诗学体系更加充实完整,充分表现了现代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32.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是离不开新诗的民族神话、传说写作的推动。新诗的民族神话、传说写作有力地促导了浪漫主义中国化:诗歌中主人公的主体精神以“圣贤”遮蔽着“天才”;在“人神”关系上,以“人神恋爱”的结构模式取代了西方的“人神同性”;在艺术意蕴上,“心境”释放时的激情淹没了“人性”的理性思考。因此,这种浪漫主义所表现的“神思”是非本体性的,从根本上讲这由民族根性——“神与物游”中之“游”即契合、顺应精神所决定。 相似文献
33.
企业文化的首倡者企业家或企业领导人在组织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以及看问题、处理问题的眼光更加全面和概括,更多地关注组织的长远利益,因而他们是组织核心价值观和理念的决定者和倡导者,组织的理念烙下了他们个人追求的深深烙印。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是由领导者创造的,在文化形成的过程中,领导或领导团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就是首倡者,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包括:创造企业文化、管理企业文化、适时地破坏旧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34.
朱陆异同是学界长期关注的一个议题.朱陆诗学思想体现了哲学分歧在文学审美领域的延伸.从文道观来看,朱熹认为文道既为一体又各有分际,而陆九渊则强调文道在本质上的圆融一体性,这实际上反映了理本体与心本体对本末关系的认知差异;从诗学观来看,朱熹融诗教于诗情,笃实守正,而陆九渊倡扬诗学个性,宽容新变,这与心性论的二元、一元划分不无关联;在以诗论道的层面,朱陆论学诗的内容则直接反映了读书穷理与务立本心的工夫论鸿沟.此外,朱陆诗歌美学对于儒家理想典范人格的推崇重点不同,也显示出朱陆德性践履思想的差异. 相似文献
35.
在诗歌创作来源问题上,通常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技艺说"与其老师柏拉图的"迷狂说"针锋相对."迷狂说"主要来源于柏拉图<伊翁>,"技艺说"则来自亚里士多德<诗学>.本文试图重新回到文本本身,对观<伊翁>和<诗学>,从两个文本内在的情节论证及相互间的回应辩难,重审这一议题. 相似文献
36.
《礼记》是一部对于中国士人的精神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儒家经典。把《礼记》作为一个系统文本予以整体探究,以一种宏观的诗性视角敞开《礼记》所包蕴的儒家早期伦理世界,而非断章取义、纠缠于单一的伦理或者诗学观念,有助于藉此探寻中国士人的原型精神,进而深入思考出早期中国传统诗学思想的产生发展以及演变轨迹,从历史纵深和横向发展的角度透视儒家的精神境界以及诗性人格建构。 相似文献
37.
本文就宇文所安重要诗学理论著作《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世界的征兆》书中提出的“非虚构诗学”命题的提出、论证、实践以及存在的问题展开全面、详细的论述,指出,宇文氏中国传统诗歌“非虚构诗学”的假定更多基于中西诗学的比较策略,以推举出中国传统诗歌为理想的诗歌,以此颠覆西方虚构诗学传统,但这一命题如回到历史语境中考察,仍有诸多不确之处. 相似文献
38.
人类历史不外是人的价值追求的不断改变而已,正是在价值追求的历史更替中,人成为了人自己,社会也不断改变其自身的形式。人的价值追求依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人的价值追求的对象,分为物质价值追求和精神价值追求;按人的价值追求的功用,划分为生存的价值追求、享受的价值追求、发展的价值追求;按主体的不同,分为未成年人、青年、中年人和老年人的价值追求。人的价值追求,还可以从人发展的历史形态、人生存的不同民族国家、人不同的宗教信仰等角度来划分。人的价值追求的产生、发展和实现是一个辩证运动过程,从动态发展看,表现为价值情感到价值认同再到价值实践的过程。价值情感是前提,价值认同是基础,价值实践是根本。 相似文献
39.
宋剑华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2,(2):94-110
否定与批判“言志”诗学,曾是中国现代文学转型的标志。但从五四新文学开始,“言志”诗学不仅没有被剔出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范畴,相反,却借助于西方话语得到合理的传承。“言”救亡图存的启蒙之“志”,与“抒”忧国忧民的个人之“情”,中国现代文学都未摆脱“志”者“大情”、“情”者“小志”的传统思维,具体表现在:主“思”派提倡文学创作的功利意识,进而以“志”代“情”回归“道”统;主“情”派则提倡文学创作的真情实感,进而以“情”传“志”,回归“道”统。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论与实践,虽然涂抹着光怪陆离的“西化”色彩,但其重新“释道”与巧妙“言志”的本质特征,恰恰表明了它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而不是简单地抛弃“传统”后走向了“西方”。 相似文献
40.
中国本土现代主义诗歌的诞生与发展主要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但这并不能割裂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与诗学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背景、古典诗歌大传统、古代审美趣味和古诗形式的影响等四个方面。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是20世纪初中西文化和诗学交流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诗歌自身发展变革的结果,有着充分的历史和现实的动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