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2篇
社会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干天全既写自由体新诗,也写古体诗词.读过他的新诗的人很多,读过他的古体诗词的人恐怕就不多了.我与他素交十多年,知道他写新诗的同时也写古体诗,但他很少将古体诗示人.  相似文献   
22.
我向不敢言新诗,更不敢言严公诗。 新诗的创作,我的阅读巳跟:不上。何况严公写新诗,有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构思,而且才思敏捷,精完笔健。50年来,他在繁忙的公务之余,诗写了近千首,出了八本诗集。  相似文献   
23.
王海燕 《东方论坛》2010,(5):47-51,77
与之前的志怪小说相比,《聊斋志异》对异类形象的态度呈现出一种新的审美价值偏向:异类仙化倾向。这种异类仙化倾向源自《聊斋志异》对民间传统中狐仙观念与唐以来文学中仙妓合流意识的继承,更出自蒲松龄对异类观念的创新与道德理想的寄托。蒲松龄对聊斋中关的异类女性的褒美乃至“仙化”,是其理想人性追求及浪漫诗心的体现。  相似文献   
24.
<桧风·隰有苌楚>是<诗经>中意义深远却易被误读的诗作之一.对于此诗,前人或释为讽刺诗,或视为悲观厌世之作,或以为是一首爱情诗.通过对诗中关键词语的辨析,这是一首意境美丽、节奏欢快的诗作,没有必要作为一首政治诗来读,若非要从中体味出"亡国之音"来,则与诗旨大相乖戾.上博简<诗论>第26简论析此诗"<隰又(有)长(苌)楚>得而之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此首诗心的契机.对于此诗,从忧生之叹的视角可以看出相当凄美的的意境,但这种误读化欢快为低迷、变明亮为阴沉,与诗心出现了不小的距离.  相似文献   
25.
百年来,比较文学纷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比较学者"研究向度"的分异。"研究向度"是指个体比较学者潜在、不自觉、难以被自己所觉察的研究偏向。基于"平行"与"影响"两大类型以及"趋同"与"趋异"两大方向,"研究向度"可四分为:平行/趋同、平行/趋异、影响/趋同与影响/趋异。比较学者一般在这四向中偏向其一,不同"研究向度"具有等价性。但长期以来,由于比较学者"研究向度"意识的缺失,时常导致对"异向"者的误读与指责,如于连、曹顺庆("平行/趋异")对钱钟书"共同诗心"("平行/趋同")研究价值的批评与否定。"研究向度"的系统揭示,可使比较学者重审本己与他者"研究向度"的差异,实现对本己的超越和对他者的接纳。  相似文献   
26.
李吉林从普通小学教师成长为教育理论家 ,除了天时、地利、人和之外 ,其个人品质也是至关重要的。对儿童深沉的爱是其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不竭动力 ;童心使她能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 ,体察儿童的心灵世界 ;充满诗意的心灵使其发现教育、自然和生活之美 ,引导学生体验美的世界 ;她勇于实践 ,善于思考 ,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此其智慧之心 ;她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终臻成功佳境 ,此其恒心。爱心、诗心、童心、慧心和恒心构成其自成高格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27.
读《李一诗草》,感动我的不仅是书法,还有诗文。李一有这样的句子,"我有诗心无处着",在我看来,这绝非矫情,而可以在更宽泛的视角来体味其深意。李一与我同庚。我们是长在文化的断裂带上,小时候,该是学诗的年龄,却只是背些老人家的诗词,别的则很少接触。这样,我们学习传统诗词的权利,无形地被"保护"起来了,因为在伟大领袖看来,旧体诗束缚思想,贻害青年,  相似文献   
28.
花开遍地,熏风萦绕。湘西凤凰山江集市,人流如织。两排木板铺就的摊位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银饰,在阳光下熠熠发光,如一条银色的长龙蜿蜒地卧于人头攒动的集市中。循着这耀眼夺目的光芒,我找到了此次的采访对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龙米谷。只见他身着灰色细格子苗族家机布衣服,头绾蓝白相间的苗族头帕,一脸的憨厚,满眼的笑意,招呼着他的生意。  相似文献   
29.
作为钱载诗歌基本特征的"变徵"与"正声"的融通,有时可以视作"变徵"诗心存身或沉潜"正声"的形态。其成因,主要是清代的"文治"政策和钱载诗心沉潜表现的自觉意识。这种沉潜形态,体现了清诗的一般祈向,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