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1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75篇
社会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 毫秒
81.
付骁 《天府新论》2019,(4):124-137
“如画”最早出现于东汉,东晋之后成为古人观赏自然山水后的肯定评价。“如画”观念延伸至文学批评始于宋代,“诗中有画”是其原初形态,而批评家直接用“如画”点评诗歌的现象则大量出现在清代并延续至民国。“如画”重点在像画中的山水,强调了中国诗歌具有空间感这一突出的特征。历来对“诗中有画”的解读大多有误,对西方“Picturesque”、“Ekphrasis”和“Pictorialism”的理解与翻译也成问题。以西方相关概念作为参照,本文得出结论:自然风景是诗歌和绘画这对“姊妹艺术”的“母亲”,诗歌如画的主要原因是诗人用语言描写风景并使其具有绘图似的逼真效果,诗人会不会作画和他创作的诗歌是否“如画”没有必然联系。有共同的再现对象、相同的内在结构和相等的想象效果,是诗与画能够建立隐喻关系的三个关联点。  相似文献   
82.
威廉.布莱克以东方心物一元论认知方式为审美视角,以诗画互证的整体性艺术手法为审美原则,选取圣经题材并对其意象图式进行扭曲与变形,在其诗歌创作中藉基督教术语表达了一种独特的人本主义东方美学观。  相似文献   
83.
赵海选 《船山学刊》2006,(4):118-119
王维、孟浩然的诗是唐代诗坛上盛开的一枝奇葩。由于他们意趣相同,又都以描写自然景物见长,故以山水田园为题材,写出了许多讴歌大自然的优美诗篇,形成当时诗坛上引人关注的山水田园诗派。历代诗评家往往把他们的诗风归为“清淡”一格,并对王、孟赞赏备至。与王、孟同时代的诗选  相似文献   
84.
王颋 《社会科学》2005,(9):144-151
元平江路、明苏州府城东北隅的"狮子林"亦"师子林",最初由中峰和尚明本的徒孙为其师天如和尚维则所建,以石山的精巧和构筑的幽胜,"自然"与"人工"结合的布局而闻名当世.此后,菩提正宗寺的主人"天如则公"和他的继任"卓峰立公"、"如海因公"一直保持着吸引、友善文士的传统,从而赢得欧阳玄、李祁、张翥、郑元佑、高启、王彝、王行、张适等的题诗,朱德润、倪瓒、徐贲等的绘画,成就了一段非常辉煌的园林文化佳话.特别是关于释道衍亦姚广孝的传闻,更为这座园林的早期历史添上了更多的传奇色彩.迨明中叶以后,师子林几经易主,不复再有雅会.  相似文献   
85.
花岗岩作为山岳风光的石景构成要素,美在哪里?妙在何处?最近,国家顶尖级地质与地貌权威专家、学者问鼎的“黄山地质公园花岗岩研讨会”,给出了清晰的答案。该研讨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挖掘黄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科学价值,总结了黄山花岗岩地质地貌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于交流地质遗迹保护管理经验,打好黄山“公园牌”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6.
从历代王维诗画接受中可见,王维在生前和身后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以王维文化为核心的旅游资源开发是切实可行而且大有前途的。而王维文化开发中首当其冲的应是蓝田辋川别墅,这既是对王维文化、长安文化的弘扬,也有利于提高地方文化品位,提升国民文化素养,并直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然而目前的开发程度显然滞后,因此,当务之急应是吸引多方资金,邀请各类专家,逐步在蓝田开辟王维足迹、诗作旅游线路,并结合当地山川风光,溶洞奇景,综合打造知名精品旅游线路,在全国唱响长安文化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87.
"神韵"说是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而又独特的理论体系。从《旧文四篇》到《谈艺录》再到《管锥编》,钱钟书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他一方面以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追本溯源,对"神韵"说的发展流变进行梳理和辨析;另一方面,为寻求共同的诗心文心,他又打通学科、时间、地域等的界限,化胡越为肝胆,从而使本身极具含混色彩的"神韵"说更为清晰的凸现出来。在寻求传统文论现代化转型和中西诗学对话的今天,钱钟书的辨析之心及其治学方法无疑给我们带来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88.
宋朝大文豪苏东坡这样评价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确,王维以诗画双绝享誉于世,他的山水诗意境幽美,趣味盎然,堪称诗家一绝。王维的山水诗,不仅能使我们从诗行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秀美景色,其中涉及到的中医药学常识,还能使我们得以窥见盛唐时中医药的普及盛况。  相似文献   
89.
中国诗画交融若干焦点问题的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诗画艺术的交融以及缘此而形成的诗画交融的艺术,是中国美学精神的典型体现,其中若干焦点问题,有待更深一层的探讨。先秦儒家《诗》学阐释的"绘事后素"话题,透露出人格理想与技术理性并存的文明史语境,并涵涉诸子美学所共有的容华朝日之光亮意象,由"绘事后素"、"解衣盘礡"、"犬马最难"构成的先秦"绘事"三说,异质而同构于技道参融的美学思想。魏晋时代顾恺之在诗意画创作中揭示的"目送归鸿难"难题,意味着中国美学难易之辩的历史性跃迁,顾恺之"迁想妙得"与"悟对通神"说的内在统一,意味着中国绘画美学的诗意化自觉具有与透视学自觉相重合的历史赋性,而绘画美学的自觉相应具有"图理"与"图形"两极构成的典型特征。中国诗歌艺术"诗中有画"的演化道路,伴随着山水诗创作和"造形美"观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自魏晋而至于两宋,以"应物"说为哲学内核,以"窥情风景"为美感基础,以"状溢目前,情在辞外"为审美理想,熔铸出"情景交融"这一中国诗性文学的典型思维模式。中国绘画美学在透视学自觉上的独到造诣,是对"真山之法"的"以大观小"式的审美改造。诗画交融艺术所体现的美学精神,可以提炼为诗性写实主义,此即"迁想"与"实对"的统一,此即"山水以形媚道"的美学内蕴。  相似文献   
90.
诗中有画,而不全是画,画中有诗,而不全是诗。诗画各有表现的可能性范围,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艺术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