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169篇
理论方法论   21篇
综合类   252篇
社会学   1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张蕾 《江右论坛》2007,8(7):51-53
声音、音响效果是影视广告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音响在增强影视广告的真实感、空间感,提高节目的被注意度,增强听觉的冲击力,建立一个听觉上的识别标志,加强影视广告节目的形象化等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当然音乐可以增强影视广告节目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记忆度.优秀的影视广告只有恰当运用声音、音响、音乐这三要素,才会增强影视广告的可听性与播出效果.  相似文献   
32.
在法律解释中采取主观论还是客观论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针对这两种方法的缺限,结合哲学解释学理论,语境论应运而生.通过对法律解释的主要构成因素进行重新阐释,语境论在本体论和方法论上均显明独到见解,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3.
安德烈·勒菲弗尔在<勇气妈妈的黄瓜:文学理论的文本,系统和折射>一文中提出了折射和文化三要素理论,从而把翻译研究从语义层面的微观世界,带到了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去.本文主要介绍他在这篇文章中的基本理论思想,以揭示其翻译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34.
本文拟借助哲学诠释学这一概念,把哲学诠释学应用到语言教学和研究领域,使用诠释的泛指意义,局部意义,即宏观意义,微观意义,借鉴融合多种手段方法,找出和语言学相互问的融合途径,提出可具操作性的程式,将其具体化为语言诠释的方法.语言诠释的方法,是在哲学诠释学的指导下,基于认知基础上互动的比较,借助学习者所掌握的母语优势,形成理解与翻译的语言内化模式,发展语言认知.  相似文献   
35.
通过在坚持唯物论、实践第一和理论联系实际三个方面的理论建构,"实事求是"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已经构成一种明确而自觉的、基本性的反思倾向.在今天看来,要坚持和强化贯彻这一原则的自觉性,还有必要深入到主体自身的理解前结构当中来认识和反思实事求是的相对性和可能性.当代诠释学为此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36.
从后结构主义与诠释学的交融中探讨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哲学诠释学新学派的社会科学观,不仅是诠释学哲学化所导致的后现代主义倾向的表现,也是哲学后现代转向或哲学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结果,更是哲学诠释学自身开放性的体现.论文通过对“重演”与“差异”概念的讨论揭示激进诠释学解构社会科学传统形而上学基础之目的;通过阐释“在流动中生活”的激进诠释学观点,勾勒“更加激进”“更加冷酷”的诠释学全面解构社会科学的始基、范式、主体、对象及真理等相关概念的过程.  相似文献   
37.
今天,我们需要藉牟先生之论述和多重的对经典与宋明儒学之诠释,展示牟先生的诠释方式和境界,以建立当代新儒家的生命诠释学。我们有必要以西方诠释学的发展与内容作为参照,进探与展示牟先生之生命诠释学。牟先生在诠释经典时,首先指出"了解"(这一概念)有感性之了解、知性之了解与理性之了解。感性之了解只是主观的随感式的了解。知性之了解则能对于字词语句都能加以掌握,此可说是对文本的初步了解。理性之了解是对于全篇文本之字词语句之意义,段落章节之论述,都能够会通而为一整体,掌握到文本的系统和理据,这是对文本的通贯的诠释。理性之了解基本上是对经典的客观理解,但还未进到对了解自身的反省或自我之了解。牟先生进一步提出诠释者要进到为其人以处之,诠释者与文本达到境界之融合,牟先生称之为生命之呼应。生命之存在呼应是自家生命真能存在地体证之,体证之即能超出原来文献之语文所限而得其实义,见证圣人之义理,即是对道之诠释。圣人的生命是对道之体悟至极,由解悟而证悟,而澈悟。圣人立教则圣人之言即是证道之言。相应于教之哲学诠释即是通过对教言之诠释,由此开示圣人体道之经验而使人之生命能得与圣人与道黩面相当,得到解悟,进而通过实践以证悟此道,最后得以澈悟而成圣。此时诠释学即是证道之学,亦即是圆教。从牟先生在对于程明道、朱子与陆象山的经典诠释中所展示出的由分解进至非分解的哲学诠释的进路和运用的论述中,以十个观点总结中国哲学诠释学的内容和结构,作为建立中国诠释学的基础和规模。  相似文献   
38.
《红楼梦》后四十回乃高鹗续书说是新红学的主要论断之一,笼罩《红楼梦》研究近百年。历来虽有异见,但从无以诠释学眼光对续书说进行系统审视者。本文从各个层面和维度论述高鹗续书说是在20世纪特定文化历史处境中,因为胡适等人诠释《红楼梦》时的特殊生存状态而提出来的,其观点不能成立。作者通过文本细读和理论思辨,梳理出前人较少关注的系列证据作了较充分的论述,并推测《红楼梦》后四十回主体可能为曹雪芹生前原稿被毁后的重写稿。  相似文献   
39.
伽达默尔早期的诠释学工作是围绕着柏拉图展开的,在此过程中伽达默尔形成了基于现象学和本体论的柏拉图哲学视域。在这种柏拉图哲学视域之下,伽达默尔建构了自己的哲学诠释学理论。分析伽达默尔的柏拉图哲学特征,阐明伽达默尔的柏拉图哲学视域,能够揭示出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理论来源和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40.
从诠释学看墨辩研究的逻辑学范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程仲棠 《学术研究》2005,1(1):49-56
本文从诠释学的视角对墨辩研究的逻辑学范式(简称“逻辑学范式”)进行了描述,揭示 了中国的过度诠释传统与逻辑学范式的联系,评述了逻辑学范式的创立者和支持者从梁启超、胡适到现代 派包括数理逻辑学家对墨辩的过度诠释,并分析了沈有鼎后期对逻辑学范式所进行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