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169篇
理论方法论   21篇
综合类   252篇
社会学   1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61.
62.
融合中西的义理阐释方法--以民国学术研究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的义理阐释方法是在传统义理方法与西方诠释学方法基础上融合而成的.陈寅格的史学,钱钟书的文论研究等都运用了义理阐释方法.作为民国学术的一个主流方法,义理阐释方法融合中西、古今,整合诠释和实证,推动了民国时期学术兴盛与大师的诞生.  相似文献   
63.
由于跨文化互文的不同处境,“Hermeneutik”这一德文术语在进入中文语境时必然延异为多种译名,其中任何一种都没有占据“中心”以统摄其他译名的“权力”。“阐释学”这一为文艺理论界及文学阐释学所青睐的中文译名,亦不应被强制阐释并形塑于概念等级之巅。其实,在西文语境中“Hermeneutik”的词源及其与“赫尔墨斯”的关系亦是复杂难辨,其中的诠释学建构更需在语际间的翻译转码中给予解构性透视。然而,在中西诠释学概念的互视中,字义或词义于自身语言网络中的散布状态,却为其在本不可通约的多重语际间创造了意义勾连与谱系建构的可能。因此,“诠,具也”“具,共置也”这一递训之链,必须在语际间的相互指涉与反身指涉中,方可成为“诠”与“λóγο?”和“auslegen”融通互释的功能性而非实体性的枢纽。进而,中国古代经学与西方现代诠释学的合会共置,也使得“经学诠释学”成为“言具古今、择鉴中西”之学,其不仅为传统经学之现代学术转型开辟了可供择选的路径,也为中国古典学术与西方学术营构了生产性的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64.
65.
西方文学语言学阐释虽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进入中国,但由于学界长期囿于理论的单一接受阐释,缺乏方法论意义上的吸收转化,因而至今并未见到真正的本土化阐释形态。文章提出以文学语言学阐释的原理形态为出发点,运用华裔学者傅伟勋提出的“创造的诠释学”与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格义”阐释法,通过对中西文学语言学阐释各自所包含的“实谓”“意谓”“蕴谓”“当谓”“必谓”五层次文本意涵进行“共现”“分梳”“比堪”“融通”四步骤的“格义”阐释,由此形成一种“新格义”阐释法。此种阐释法,应该就是西方文学语言学阐释实现本土化阐释的真正方法形态。  相似文献   
66.
傅永军 《学术界》2023,(2):16-26
伽达默尔反对用科学方法论方式理解经验概念,在他看来,经验的发生并不依循经验者的目的论意图,在方法程序支配下致力发现可重复性、可证实性的共同表象,即关联于科学普遍性的概念共相。实际上,经验是以一种突然降临的、不可预测的、不可控制的方式发生,旨在形成处于杂多凌乱的知觉与概念共相之间的经验共相。经验共相作为首度降临的原初经验,呈现事物的源初普遍性,构成科学的基础。若无经验共相,便无概念共相,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便无从产生。诠释学经验的一般本质特征表现为不断生成新经验的否证性证实,否定性、历史性和有限性构成它的基本特征。诠释学经验以效果历史意识为真正的经验形式,效果历史意识展露经验的普遍结构,统合经验与经验者的历史存在为一体,由此将诠释学经验表述为存在经验而与黑格尔意义上的意识经验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67.
西方文学社会学阐释作为中国当代文学阐释学的一种主流方法,虽已经历了四十余年的本土化历程,但因其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社会学阐释方法及中国传统文学社会学阐释方法在精神上的相契而长期遗忘了自身在中国化过程中的本土转化。今日西方文学社会学阐释要实现真正的本土转化,形成自身的“中国形态”,须以文学社会学阐释的公共性原理形态为基点,通过融合华裔学者傅伟勋提出的“创造的诠释学”与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格义”阐释法,对中西文学社会学阐释各自所包含的“实谓”“意谓”“蕴谓”“当谓”“必谓”五层次文本意涵进行“共现”“分梳”“比堪”“融通”四步骤的“格义”阐释,最终形成一种西方文学社会学阐释的“新格义”阐释形态。此种形态,应是西方文学社会学阐释本土化后的真正“中国形态”。  相似文献   
68.
涂尔干道德三要素理论,为我们思考智能时代道德教育可能产生的困境及其破解路径提供了理论智识。在智能时代,道德教育对象的赛博格化特征以及德育环境的虚拟化拓展,或将导致德育面临道德任性行为、真相认知错位、算法歧视问题以及离身德育转向等一系列可能的困境。为了破解这些可能的困境,需要从德育基础、德育要求、德育保障和德育追求四个方面,培养人的纪律精神、理性观念、善的追求与集体情感,并适时地在虚拟空间中承接现实空间的德育路径,传承慎独修身的美德,培养纪律精神以消解道德任性行为,培育批判性思维以提升明辨是非的道德能力,始终秉持科技向善理念以弘扬社会正能量,践履知行合一传统理念以丰富学生道德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69.
对当代量子技术的诠释学分析,首先需要理解量子技术的研究范式,进而找出量子技术研究中有待诠释的哲学问题:量子技术内在语言与逻辑问题、量子技术主体与客体、量子技术与经典技术、量子技术与科学实在等关系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哲学解答,有助于找寻出一条当代量子技术的诠释学新路径。量子技术的诠释学不能仅限于对量子技术文本及其背后意义的解读,而是应该瞄准通过诠释使量子技术这种新技术获得更为夯实的认知基础,从而推动技术理性、技术实践、技术文化的一体化进步。  相似文献   
70.
一 施莱尔马赫曾把诠释学定义为"理解的艺术",他认为理解不是一个机械的过程,而是如同艺术家创作一部艺术作品那样,是一个创造的过程;相对于文本是作者将其意图和思想加以外化的创造过程而言,理解可以说是对栽于作者意图更高的再创造.在这一理论基础上,他区分了两种解释,一种是"语法的解释",一种是"心理的解释"①.由此,使诠释学从当时的教条与独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正如伽达默尔所言,"心理的诠释"是施莱尔马赫对西方诠释学发展所作的原创性的贡献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