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38篇
  免费   596篇
  国内免费   172篇
管理学   4646篇
劳动科学   446篇
民族学   250篇
人才学   807篇
人口学   470篇
丛书文集   5514篇
教育普及   1篇
理论方法论   1228篇
综合类   10590篇
社会学   1315篇
统计学   639篇
  2024年   139篇
  2023年   490篇
  2022年   390篇
  2021年   604篇
  2020年   476篇
  2019年   495篇
  2018年   230篇
  2017年   435篇
  2016年   579篇
  2015年   852篇
  2014年   1822篇
  2013年   1528篇
  2012年   1708篇
  2011年   1912篇
  2010年   1697篇
  2009年   1750篇
  2008年   1954篇
  2007年   1332篇
  2006年   1307篇
  2005年   1254篇
  2004年   1128篇
  2003年   1092篇
  2002年   868篇
  2001年   708篇
  2000年   522篇
  1999年   199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阶层关系是一种文化关系。较之其他方式,文化协调机制具有更为积极、主动的意义,可以从培养公平与正义的价值理念、增进阶层之间的认同与信任、规范阶层成员的认知与行为三个方面促进阶层关系的和谐发展。为了建构有效的文化协调机制,需要从创立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体系、坚持意识形态刚性与柔性的结合、实现教育公正和培养公共精神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992.
后危机时代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重要性突显,如何为金融消费者提供灵活多元的救济途径是理论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早对金融消费者替代性纠纷处理机制进行了探索,形成了许多有益经验,相比之下,我国金融消费者纠纷处理机制单一,缺乏灵活性和实效性。在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有必要借鉴他国经验,将金融消费者保护作为金融监管的首要基础价值,建立统一的金融纠纷处理中心,整合现有的资源,制定严格和完善的纠纷解决程序,实现保护金融消费者的监管目标。  相似文献   
993.
通过对财政分权有关文献的回顾,从理论上探讨了财政分权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提出了资源配置机制和制度环境机制这两大作用机制。随后,以中国1982年~2000年间的数据为基础,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分权总体上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负的影响,但自分税制改革以后,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具有正的效应。  相似文献   
994.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发达的货币市场和有效的金融机制基础上,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利率通道、汇率通道、非货币性资产通道和信贷传播通道四条途径影响宏观经济总量。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说明中国由于信贷管理体制、利率管制、金融市场不完善、微观经济主体非市场化运作等方面对货币政策传导的阻滞作用,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不能有效地指导实体经济,进而对疏导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5.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阶段、面临新任务的标志.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思想前提.一、实行市场经济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本世纪初期,世界诞生了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之后的长时期里,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政治制度共存,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两种经济体制共存,并且不同经济体制的国家,其经济发展都曾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也都暴露出各种弊端.尤其是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上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迫使人们认真思索:处于相同生产力发展阶段而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是否应该采取大致相同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后实践的结论,而是十九世纪后  相似文献   
996.
论能本人力资源开发的动力机制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本人力资源开发的外部动力系统主要揭示导致能力本位人力资源开发的外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具体表现为一种“外推效应”。第一,知识经济新形态引发的“催生效应”;第二,资源危机与替代引发的“选择效应”;第三,市场经济竞争特有法则产生的“挤压效应”;第四,民主开放社会环境造就的“激发效应”。能本人力资源开发的内部动力系统主要揭示导致能本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要素及其能动性,具体表现为一种“内驱效应”。第一,个体主体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第二,组织法人主体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能本人力资源开发的价值表现在:第一,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第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第三,提升公民文化文明素养的需要;第四,实现入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第五,构建学习型与创新型组织和社会的需要;第六,建设人力资源与人才强国的需要。  相似文献   
997.
GATT争端解决机制的缺陷使"反向协商一致"原则得以确立,而该原则的确立使WTO的争端解决机构事实上取得了有关贸易争端的强制管制管辖权,并使WTO争端机制成为一种司法程序.  相似文献   
998.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问题是目前“三农”领域的关注焦点。已有的研究中,多从政策理论层面宏观分析两种战略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实现有序衔接。该研究从基层实践入手,以陕西省蒲城县D村为案例,探寻其在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衔接中的实践逻辑,研究D村在实现二者有效融合过程中的衔接机制。研究发现:从实践逻辑上看,脱贫攻坚补齐了乡村振兴中的“绝对贫困”短板,乡村振兴为建立长效脱贫机制提供内在动力。在这一互涵式实践逻辑的指引下,D村探索形成了以产业升级机制为核心、主体培育机制为关键、有效治理机制为基础、组织统筹机制为保障的衔接机制。最后提出村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路径,即推动传统农业向创新农业稳步升级,推动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积极转变,推动传统治理向乡村善治循序转化,推动扶贫组织体系向乡村振兴组织体系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999.
余华带给我们什么——简析余华的“文革“叙事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作品中的文革叙事几乎成为一种写作定式。这不仅包括典型的"文革"小说、正面描写"文革"场面的作品,也包括将"文革"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加以描述的作品。他从各个角度,以不同人的视角,写下自己关于"文革"的并不清晰的记忆,执着地将苦痛的东西撕裂给人看。余华叙写"文革",揭露了"文革"中暴力的深层机制和暴力的无意识根源,提醒中国人要反思而不是遗忘。  相似文献   
1000.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与基础,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既是巩固精准脱贫成果的需要,也是促进民族地区村域经济全面发展的需要。文章探讨了以第一书记为纽带的多元协同反贫困治理机制,其核心要义是在共同目标的约束下,通过各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与沟通协商,发挥各主体在资本、信息、资源、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其中政府在转变治理机制、健全驻村制度、提供权力与资源保障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书记在宣传落实政策与精准输送资源、信息反馈、关联市场与社会等方面发挥着接点作用;民族村寨在外源性力量帮助下并结合自身的环境、文化、民众等内生资源发挥着主体作用。正是不同扶贫主体之间的相互协同产生信任与合作,从而达成增强更大合力的共同扶贫行动,在加快西南民族村寨精准脱贫步伐的同时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