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91篇
  免费   477篇
  国内免费   120篇
管理学   379篇
劳动科学   8篇
民族学   240篇
人才学   128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4499篇
理论方法论   661篇
综合类   8962篇
社会学   444篇
统计学   58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213篇
  2022年   227篇
  2021年   267篇
  2020年   280篇
  2019年   264篇
  2018年   158篇
  2017年   215篇
  2016年   287篇
  2015年   498篇
  2014年   838篇
  2013年   780篇
  2012年   910篇
  2011年   1066篇
  2010年   1103篇
  2009年   1028篇
  2008年   1272篇
  2007年   984篇
  2006年   880篇
  2005年   734篇
  2004年   671篇
  2003年   644篇
  2002年   543篇
  2001年   494篇
  2000年   327篇
  1999年   187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992.
993.
幽默本是意于运用其滑稽、夸张等表现手段使受话者会心一笑或心情开朗,但有时却会使受话者不知所云反而心情低落甚至发怒,此时便是失败的幽默交际.幽默交际作为交际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成败由众多主客观因素决定.从心理,审美经验,语言能力与关联理论着手,分析幽默失败的原因.希望能通过克服这些原因使幽默交际更和谐更融洽.  相似文献   
994.
徐建芳 《晋阳学刊》2013,(6):138-140
苏轼认为“韵”这一审美范畴的本质属性包括4个方面:一、具有超尘绝俗、萧散筒远的风致;二、具有余味无穷的言外之意;三、蕴涵有高雅的承平气象;四、以筒古澹泊的形式表现秾妍至味的内容.“韵”于文艺作品的意义主要在于:一、“韵”是决定文艺作品是否具有流传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二、“韵”是区分“士人画”与“画工画”的重要分水岭.而作家要想创作出富有高韵的作品,必须有深厚广博的学识积淀和超尘脱俗、淡泊虚静的人品修养.  相似文献   
995.
低碳发展的理论逻辑思路旨在回答为什么要低碳发展、如何实现低碳发展以及低碳发展的目标何在,本文遵循逻辑思路提出了逻辑原点、逻辑转点、逻辑落点的逻辑纲要.基于对复合危机论、生态现代化、科学发展观及其意涵的内在分析,并结合中国的经济与环境现实,尝试性的提出并阐释了低碳发展的六大理论逻辑.其目的在于揭示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为中国低碳实践提供理论认知.  相似文献   
996.
曹丕《典论·论文》的写作时间有建安十六年、太子时期、黄初初年前后三说。分析文献及史实,可以发现它的写作时间应该在太子时期,因其创作与《与吴质书》、《与杨德祖书》关系密切,而《隋书·经籍志》对当时书籍存世的记载对确定该文的创作时间下限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经过史实研究,可以精确地将《典记·论文》创作时间定位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至建安二十三(218)年二月三日之间。  相似文献   
997.
998.
在"名即概念"的传统研究范式中,被公孙龙本人称之为成名之作的《白马论》,也遭到了曲解与误读。因此,重新疏解《白马论》,对于恢复公孙龙思想的本来面目,重新认识和评价公孙龙思想,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相似文献   
999.
何志钧 《学习与探索》2012,(12):126-130
媒介演进显示出了从硬媒介向软媒介,从原子材质媒介向比特媒介转变的嬗变趋势。后信息社会的文化范式是一种混融转换式、集成整合式、去中心化、多元共生的范式。多元并存、立体伸展的媒介融合集成的"全媒体"格局和文艺跨媒体运营的实践经验为当代文艺、审美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阈,开启了新的问题意识。20世纪以来,经过"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文艺理论和文艺美学范式正面临着一次新的转换,一种"数字媒介转向"正在深刻影响今日的文艺与审美研究。这种情况客观上要求当代文艺学因应时势,积极转型,从传统文艺学的语言学思维模式转换到数字媒介学文论研究模式。传统的线性思维、链状模式文艺美学是与文字思维、印刷文化、作者—文本—读者的主从单向度顺接关系相适应的,而与数字化生存、全媒体、超文本、网络传播时代文艺审美实践的去中心多维动态交互关系相适应的则是非线性、立体化的网络状模式的文艺美学。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