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21篇 |
免费 | 117篇 |
国内免费 | 3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24篇 |
劳动科学 | 10篇 |
民族学 | 68篇 |
人才学 | 73篇 |
人口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1144篇 |
理论方法论 | 152篇 |
综合类 | 3909篇 |
社会学 | 278篇 |
统计学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46篇 |
2022年 | 56篇 |
2021年 | 90篇 |
2020年 | 94篇 |
2019年 | 112篇 |
2018年 | 63篇 |
2017年 | 70篇 |
2016年 | 104篇 |
2015年 | 183篇 |
2014年 | 283篇 |
2013年 | 270篇 |
2012年 | 328篇 |
2011年 | 430篇 |
2010年 | 397篇 |
2009年 | 455篇 |
2008年 | 451篇 |
2007年 | 396篇 |
2006年 | 317篇 |
2005年 | 298篇 |
2004年 | 255篇 |
2003年 | 251篇 |
2002年 | 207篇 |
2001年 | 187篇 |
2000年 | 117篇 |
1999年 | 91篇 |
1998年 | 47篇 |
1997年 | 56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25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21.
聂焱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4(3)
用三一语言学的四个世界理论,从语言世界、物理世界、心理世界、文化世界的角度解释语法,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语法与四个世界的关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语法现象.这是语法研究的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22.
在英语作为外语的背景下是否应该教语法至今仍争论不休,但语法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勿容置疑.导致对语法教学的消极评价的原因是教学方法的使用和课堂活动的设计与呈现不当.中国环境下的英语语法规则内化,通过长期科学、合理、有趣的教学活动设计进行语法意识培养,从学得语法逐渐向习得语法转化,是可以实现的.体验式教学理念下的语法教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语法体验,通过不同情景下的感知和合作互动达到成功体验的目标. 相似文献
23.
王金龙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在20世纪前50年.形式一词从传入到学界对它的运用并专论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从不成熟到成熟,虽处在启蒙救亡的大语境中,却在学理上达到了令后50年惊叹的成就,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尤其是向培良对这一对范畴的研究,既反对题材决定论,又反对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既赞成内容与形式的不可分,两者都不能单独存在,又在整个的艺术创造活动中研究内容向形式的动态转化过程.但后50年学界对此并没有好好继承,究其原因,除了新中国成立后在文艺界长期贯彻<讲话>精神,政治倾向压倒学理倾向之外,也和学界对这些成果有意或无意的忽视有关. 相似文献
24.
25.
人力资源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人力资源统计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力工具.在以人为本的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统计遇到了强大的挑战,同时也为人力资源统计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难得的时代契机.文章就人力资源统计的指标体系做了有意义的、前瞻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26.
27.
在中国美学史上,"气"经历了由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的转化."气"既是一个哲学范畴,也是一个美学范畴,中国的哲学与艺术在"气"的范畴认识里得到了高度的同一.美学元气论是中西美学的一个显著区别点. 相似文献
28.
感性作为哲学发展史上基础性的范畴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感性范畴在费尔巴哈哲学中从认识论领域转向了本体论领域,感性本体论成为费尔巴哈批判神学和理性的支点。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思想的基础上,用批判的方法将感性从直观的抽象确定为实践的活动。从此,感性被纳入实践论中讨论。在实践哲学中,感性指的是现实的个人的活动,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新时代中国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的提升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感性能力,探究感性范畴的实践转向,有利于启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9.
30.
动词"给"的语法化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化可分为词类的语法化和句法结构的语法化,从这两个层面并结合汉语史对动词"给"的语法化历程及其动因进行了考察与探讨."给"有动词、介词和助词三种词类,词汇意义不断减弱."使事物位移"(给1)演变为"允许某人做某事"(给2),在语法化历程中逐渐失去动作性,演变为"物体传递的方向、目标(介词给3、给4)",演变为"处置性、施事性标记(介词给5、给6)",演变为"强化及物性标记(助词给7)"."给"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越来越非中心化,动词"给"处于句子中心位置;介词"给"后带名词宾语后处于中心动词之前,或介词"给"位于中心动词之后;助词"给"位于中心动词之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