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13篇
  免费   299篇
  国内免费   124篇
管理学   2164篇
劳动科学   107篇
民族学   331篇
人才学   1269篇
人口学   12篇
丛书文集   2635篇
理论方法论   1171篇
综合类   9997篇
社会学   3581篇
统计学   169篇
  2024年   261篇
  2023年   898篇
  2022年   793篇
  2021年   930篇
  2020年   474篇
  2019年   757篇
  2018年   160篇
  2017年   398篇
  2016年   531篇
  2015年   659篇
  2014年   1294篇
  2013年   1190篇
  2012年   1331篇
  2011年   1625篇
  2010年   1340篇
  2009年   1537篇
  2008年   1637篇
  2007年   1074篇
  2006年   852篇
  2005年   808篇
  2004年   620篇
  2003年   555篇
  2002年   496篇
  2001年   424篇
  2000年   299篇
  1999年   163篇
  1998年   120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91.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采用了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视角。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视角主要是指叙述者“我”在回顾性叙述中会交替使用“叙述自我”视角和“经验自我”视角。小说通过这两者在两个叙述层中的转换和交叉使用使整个故事在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的相互补充中完成对于叙述者“我”的心灵成长史和鄂温克民族的百年兴衰史的叙述。双重聚焦的使用既使小说对于现代性弊端的反思得以强化,同时又丰富了该小说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192.
课程思政自提出以来,作为一个长期的系统化教育方式,将中国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提升到新的层面。同时教育部门也在高校思政教育会议中明确了将专业课程作为依托,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素质的培养的方向。为了实现专业知识与技能和思政教育的统一,高校应在课程思政改革中重点对“三寓三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在课堂教育中落实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实现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93.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有针对性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思想政治问题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昆明理工大学地矿类专业实施“脑矿+地矿”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经验为例,明确了目前地矿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确定了地矿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特点和重点,提出了以培养脑矿丰富的地矿人才为目标的地矿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94.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展开大学生爱党爱国教育的生动素材。党史人物是党的历史的承载载体,是串构党史的中轴,展开党史人物专题教学具有主题聚焦、内容生动等特点。在党史人物专题教学中要注重对党史人物的选取,注重课程内容的整体性、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和价值理念的一致性,需要注意突出课程的爱党爱国主义教育目标,注重呈现历史人物的立体性,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党史人物,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5.
196.
197.
谐声方式中存有部分特殊的谐声现象,很难找到音理上的依据,我们称之为异常谐声,并认为异常谐声关系即使表现形态变化,也应当是部分的.  相似文献   
198.
价值属性是课程的本质属性,各学科课程均包含丰富的价值观元素,能够对学生的价值观生成与建构发挥引导功能。课程思政元素是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蕴含的价值观,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揭示是构建课程思政系统的首要条件。文本类课程思政元素体现在教科书及作为教科书编选依据的法规、培养方案等文本之中;过程类课程思政元素贯穿于以教师教导和学生学习为主线的师生课堂互动过程之中。课程思政功能的充分发挥,要求将分散的课程思政元素有机组织起来,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即以“五爱”为主线澄清课程思政目标体系,全面把握课程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实施体系,优化育人生态完善课程思政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99.
2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