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69篇 |
免费 | 89篇 |
国内免费 | 19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1篇 |
劳动科学 | 5篇 |
民族学 | 117篇 |
人才学 | 31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814篇 |
理论方法论 | 131篇 |
综合类 | 2215篇 |
社会学 | 121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48篇 |
2022年 | 55篇 |
2021年 | 65篇 |
2020年 | 67篇 |
2019年 | 53篇 |
2018年 | 31篇 |
2017年 | 60篇 |
2016年 | 59篇 |
2015年 | 95篇 |
2014年 | 182篇 |
2013年 | 159篇 |
2012年 | 203篇 |
2011年 | 190篇 |
2010年 | 205篇 |
2009年 | 258篇 |
2008年 | 288篇 |
2007年 | 260篇 |
2006年 | 195篇 |
2005年 | 174篇 |
2004年 | 159篇 |
2003年 | 119篇 |
2002年 | 126篇 |
2001年 | 132篇 |
2000年 | 80篇 |
1999年 | 54篇 |
1998年 | 36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28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张席淼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4(4):127-130
头饰,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之分支现象,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头饰既体现了早期人类束发的实用价值之源意,又展现了头饰文化颇具审美意味的发展历程。因此,头饰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折射。对它的考证和研究,对中华民族服饰审美的精神传承与文化弘扬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62.
杨矗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4):1-10
文学是个非常古老的精神活动、精神形式,但人们对它既熟悉又陌生,熟知却未必真知。加上西方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文学的"文化转向"后,文学的疆界变得无限开阔,而其自身的界定也面临空前的危机。因此,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就成了一个迫切的学术问题。而此前的"形象论"、"表现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观都存在着严重不足,故而需要另辟蹊径,再进行新的界定。新的结论是:从其本源上看,文学是一种高级的魅态文化形式;从其历史面貌上看,文学是个历史性的家族,表现为文学观、特征论、形式定位、流派形态,同时还呈现为杂化和纯化的周期性变奏;从本质的抽象定义看,文学则是象征性的语言艺术,它不以科学和实用为目的,而以想象性超越和诗性的解放为旨归。中国当代文学的致命危机就是"象征性"传统谱系的断裂。 相似文献
63.
徐定懿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10):74-75
以“依经立义”、“倚传现义”这两种经学诠释学思路来重新观照刘歆立古文经学与经今古文学之争,可以发现:所谓“争”以及今文经学、古文经学的分歧,其实是两种诠释学思想之间的互补。不论是今文经学的此消还是古文经学的彼长。都是中国经学诠释学思想的内在调整与完善。 相似文献
64.
刘士林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5):34-37,103
关于文学的基本知识形态,主要有再现论、表现论与象征论三种。在再现论看来,文学本质上是一种把握客观真理的认识工具。在表现论看来,文学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审美创造活动来抒发主观情感、创造理想现实的精神工具。所谓文学的象征本质,是对潜意识中的恐惧、本能冲动与个体焦虑感的抒发工具。有了这三种基本知识形态,就可以较好地把握住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65.
王晓卿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176-177
霍桑是善用象征手法的大师,除了红字A本身,《红字》中对荒野的描述同样充满了象征意味。霍桑对荒野的认知既有时代特点.又有深深的清教烙印。本文选取奇林沃思与迪梅斯戴尔两位男性角色,重点剖析霍桑如何用荒野塑造其性格、心理和行为。 相似文献
66.
67.
彭慧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6-10
王念孙、王引之是我国传统小学的集大成者,在校勘古书、疏解词义的过程中,父子二人以自己的身体力行集中阐释了“形音义互求”的训诂思想和治学方法.其中,“综合形义,辨识音读”是“因声求义”的相反施行,是它的转换或变通,但在“破读通假、重审字音”,“订正讹字、注明字音”,“区别字形、澄清字音”,以及“辨别词义,区分多音”的过程中,父子二人的语言文字系统观同样得到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68.
北美殖民时期主流文学与印第安人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23-127
北美殖民时期不仅是美国文学的萌芽期,更是美国思想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形成期。立足于殖民时期北美大陆特别是新英格兰地区主流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将印第安人形象置于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语境下进行全面考察,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这些作品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了解美利坚民族的思想文化体系和精神实质,从而更好地实现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了解和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69.
谢谢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
用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解读19世纪末美国女权主义作家夏洛蒂·泊金斯·吉尔曼的《黄色墙纸》,探讨白人中产阶级的女权主义者在反抗父权制社会和消解父权制美学的同时建构白人文化帝国的过程.揭示《黄色墙纸》的后殖民女性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70.
从词义角度分析,"方"字当记录了两个词:"木柄"之"方"和"四方"之"方"。文章区分了二者的差别,并找出各自的引申义,又列出"方"音的假借义。与此同时,结合《辞源》"方"字的解释,就"方"字两个不同词义来源进行透析,并由此探寻出"方"字本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