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4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14篇
管理学   51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96篇
人才学   2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411篇
理论方法论   96篇
综合类   1326篇
社会学   82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133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192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本文以<景德传灯录>中的支配式和主谓式复音词为研究对象,通过穷尽式研究,发现与前代相比,<景德传灯录>中支配式复音词和主谓式复音词都有显著的发展支配式复音词数量更多,种类更齐备,新兴的支配结构具有很强的能产性;主谓式复音词已基本成熟,现代汉语里双音主谓式合成词的重要类型,此时已大体具备了.  相似文献   
102.
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存在大量对政治象征资源的开发、创造、控制与运用。作为政治传播的重要工具,象征产品履行着多种政治功能,核心是要通过提供意义和价值,对社会主义运动作合理性论证。同时,象征策略也是整合观念、统一行动的技术方法。因而,对象征策略的运用构成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一种基本的和普遍的政治实践,象征策略本身也成为社会主义运动过程分析的可观察文化历史因素。  相似文献   
103.
王冬梅 《晋阳学刊》2008,(4):113-116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肺病隐喻和性别象征是相互关联的典型意向,既有疾病隐喻的性别化倾向,又有性别象征的疾病叙事,在性别政治的视野下表现出不同的叙事模式。肺病隐喻既有道德化和社会化倾向,又有审美化、意象化取向。男性的性别政治叙事主要关注男性肺病身份的道德内涵和社会化倾向,女性肺病身份则主要体现为审美化取向,凸显其符码化和想象性特征。女性叙事呈现出层次性,萧红、丁玲等人的女性叙事描写肺病,关注爱情,心系女性;张爱玲等人的女性叙事割断了肺病与女性身体之间的审美想轧以丑怪身体呈现了女性在性别政治中的真实处境。  相似文献   
104.
"象征",在以穆旦为代表的九叶派诗人那里,被赋予了超越诗歌修辞学层面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创作手法,更有着和"生命"、"存在"同等的意义."神"和类"神"意象、"肉体"、"野善"是其诗歌意象系统中最富代表性的象征性意象.从诗歌基本层面的"意象"入手,勾勒穆旦诗歌的象征性意象结构系统,并探知其诗歌的内在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05.
《周易》讨论语言问题,虽然往往是零散的只言片语,但其涉及语言问题方方面面。由于中国古典文论素有"宗经"传统,因而《周易》语言观对其影响深远,尤其是"修辞立其诚"辞文"立象以尽意"等思想,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6.
"接龙"仪式是湘西苗族一种古老的宗教祭祀仪式,它充满着传统的宗教色彩。"接龙"仪式中的接龙舞蹈则是湘西苗族人们在其仪式信仰之下产生的一种公共的群众性活动。本文旨在运用象征人类学、解释人类学等相关理论,对"接龙"仪式中舞蹈的动作、服饰以及妆容等艺术形态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透视出湘西苗族的历史文化艺术以及苗族人们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7.
《都柏林人》是詹姆斯.乔伊斯第一部实验作品,充分反映了乔伊斯对生活和艺术的哲学思考。为揭示都柏林瘫痪的精神面貌,在这本小说集中,他实验并很好地运用了大量的现代主义的写作技巧,包括象征主义和他独创的手法“顿悟”。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还发现了其中一些音乐和美术方面的技巧和更多的蕴意。  相似文献   
108.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和Fillmore等人的构式语法都是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的句法研究理论。这两种理论都把形式和意义的对子(称为“象征单位”或“构式”)看作是语言结构的基本单位,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这两种理论,在对它们简略评介的基础上,本文对它们进行了比较,试图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9.
仪式中的象征符号 ———读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是一位以仪式研究著称的当代人类学家,其最著名的学术贡献就体现在对恩登布人(Ndembu)的象征符号和仪式过程研究之中。《象征之林》可谓是特纳在象征和仪式方面研究的一本代表之作。在这本著作中,特纳对恩登布人的仪式及象征符号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在我看来,特纳通过《象征之林》想重点反映的一个思想就是:象征符号与人们的社会行为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0.
《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早期的一部意识流作品。整篇小说再现了某一天叙述者坐在椅子上猜测墙上的一个斑点到底为何物并且由此引发一系列思考的过程。这一斑点在小说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试图通过分析原文,对墙上的斑点的真实内涵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