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6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32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62篇
社会学   20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宿亮 《东西南北》2013,(5):28-29
2008年,时任英国保守党领袖的卡梅伦向警方报案,称自己下班后在便利店买东西,出来后就发现自行车不见了;而仅仅不到一年,他又发现拴在自家门口围栏上的自行车一大早“不翼而飞”。按卡梅伦发言人的说法,保守党领袖“气坏了”……  相似文献   
62.
木棉 《决策》2013,(6):70-71
梳理外国政要们引用过的名句,不难发现以孔子等"领衔主演"的先秦典籍出现的频率较高,《论语》、《道德经》、《易经》都是政要们引经据典的"富矿"。国家元首出访,有一件事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在适当的场合做一场演讲。而在这个演讲的过程中,引经据典的事儿可不少。拿国家主席习近平此前的俄罗斯之行来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他引用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言:  相似文献   
63.
陆宇 《领导文萃》2014,(21):71-74
正穆拉图与北大1976年,穆拉图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大地,当时他是以公派生的身份来到中国北京,最先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汉语。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赵玉品当年曾为穆拉图教授"基础汉语"课程,回忆起这个学生,她印象深刻。她说,穆拉图所在班都是公派生,大多数来自非洲,"与同时期进入北语学习的其他国家的留学生相比,他显得十分成熟,学习勤奋刻苦、尊敬师长"。一年的语言学习之后,穆拉图顺利拿到了北京语言大学的毕业  相似文献   
64.
蒋介石研究和日记资料的运用是近年民国史学界的两大热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和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联合举办的“日记中的蒋介石”学术研讨会,正好将这两个热点予以结合:从蒋介石看人、看事转变为他人如何看蒋介石、如何看民国史事;以不同日记为资料来源,针对某一问题展开比对研究;日记与档案等多种资料的互补运用.会议不仅讨论了蒋介石及民国时期的重大史事,同时从史学方法的层面深入探讨了日记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这些年来日记使用的一次检验与总结.  相似文献   
65.
各国政要身居高位,自然是媒体的关注对象,他们组织班底,努力维护自己的政治形象,以此打击政敌,赢得选民。但是每个人都不能逃避人性的弱点,金钱与美色的诱惑、政治和经济压力都时时刻刻对他们构成“威胁”。而那些不能把持自己的人,他们犯的错误就会在媒体的聚光灯下被格外突出。 本文就来带你回顾那些身居高位却不能把持住自己,从当众出丑直到自毁前程的各国政要们。  相似文献   
66.
西方政要及有关人士关于“新干涉主义”的若干言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9年以来,一些西方国家的政要、政界人士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声称,随着新世纪的来临,国际社会应当改变传统的国际关系准则,提出了“以人权高于主权”为核心的一系列新论调,作为“新干涉主义”的理论依据。现将他们的观点综述如下:一、英国首相布莱尔认为不干涉主权国家内政并非绝对原则,提出“国际干预”的“新国际主义”理论  布莱尔在多个场合发表讲话并撰文,提出了一套较完整的“新干涉主义理论”。他在美国《新闻周刊》发表的文章中称,随着千禧年的临近,国际社会应改变传统的国际关系游戏规则。如果有独裁者为巩固政权而…  相似文献   
67.
国家翻译实践古已有之,其表现形态、实施模式和治理之用在不同政治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特征。唐代的译史、译述、译论表明,贞观时期许多有重大影响的对内、对外翻译事件体现出国家翻译实践特征,国家是翻译活动的主体,通过翻译机构国家化、资源配备集约化、翻译流程协同化、译者身份制度化、翻译产品经典化五种手段,把翻译上升为国家行为,发挥其维护皇权统治、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国家形象的治理功能。贞观时期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这一时期国家翻译实践的类型、特征和功能进行考察,有助于揭示中国古代制度化翻译与翻译治理的形态和模式,可为当今国家实施翻译治理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方案。  相似文献   
68.
贞观十七年(643),是大唐皇朝的多事之秋。正月,著名大臣魏徵病逝,对于当时的皇帝李世民来说,这意味着缺少了一个主心骨。与此同时,皇子们争夺权力的斗争白热化。三月,齐王李佑叛乱,接着一个更重大的案件被发现:太子承乾有一个谋反计划。多年的太子承乾只能废黜。接下来,谁会成为太子的人选呢?这是个人大事,也是国家的大事。  相似文献   
69.
高月 《人才瞭望》2014,(11):90-90
李绩是唐朝贞观年间的大臣,曾任并州都督一职。他的手下有两个官员.一个叫韦求,一个叫程亮,两个人工作都很努力,但都有各自的缺点:韦求性格柔弱,处理事务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程亮性格放荡不羁.遇事不冷静,急于求成。李绩非常了解两个下属的缺点,一直想规劝他们、指出他们的不足,但如果过于直白地指出来,  相似文献   
70.
俄、英藏西夏文译《贞观政要》无论是内容上还是版刻形制上,都表现出了极大的一致性,应是同一版本.依据目前英藏黑水域文献与俄藏黑水城文献多有衔接,推测两份文献很有可能原为同一份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