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6篇 |
免费 | 51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5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26篇 |
人才学 | 12篇 |
丛书文集 | 176篇 |
理论方法论 | 31篇 |
综合类 | 334篇 |
社会学 | 51篇 |
统计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40篇 |
2022年 | 33篇 |
2021年 | 28篇 |
2020年 | 33篇 |
2019年 | 29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34篇 |
2015年 | 28篇 |
2014年 | 46篇 |
2013年 | 41篇 |
2012年 | 44篇 |
2011年 | 39篇 |
2010年 | 29篇 |
2009年 | 29篇 |
2008年 | 31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42.
43.
刘留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22,(6):80-87
随着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公共体育育人功能逐步凸显。然而,长期以来高校公共体育依然面临育体与育人目标断裂、运动情景与道德感知失调、缺少道德表现评价等诸多德育建设问题。自具身认知理论产生以来,“身体对道德塑造的重要作用”得到理论与实验的验证。因此,以该理论为指导进一步探讨高校公共体育在德育建设方面的重要价值及教学实践改革路径,以期为创新高校公共体育德育工作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44.
空间方位观念对人类的生存以及文明发展至关重要,方位概念的形成和表征与文化传承息息相关。华夏民族的基本方位概念起源很早,其书写符号体现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基本方位构成的综合方位概念形成稍晚于前者。方位概念"东"和"西"发源自华夏先民对日出、日落两种典型天体运动状态的观察和体验。"南"和"北"同样确立于对天体运动状态及其对应环境的具体感知,甲骨文的"南"字象正面日光之形、即以向阳的方位为"南",而把与"南"相反(相背)的方位作为"北"。基本方位概念的形成直接与先民在特定环境之内的具体经验相联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方位概念体现了认知显著性对语言与文化观念的影响,而所谓"显著性"仍然与具身体验反映于认知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45.
<庄子·渔父>篇提出"法天贵真"的思想,追求自然无为、超脱世俗之情.李贽<童心说>主倡"真心",批判社会之"假",以尊重个人性情欲望为出发点,追求"八世"之"真",使"童心说"对<庄子>"法天贵真"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从<庄子>到李贽,尚"真"思想表现出一条由"无我"到"社会之我"再到"个体之我"的轨迹,从中不难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的主体意识也逐步增强,民主意识渐趋觉醒,个人对社会的依附日趋削弱,社会对个人的束缚也在逐步减轻. 相似文献
46.
“死亡品质”是相对于“生活品质”而提出的全新概念。“死亡品质”意谓临终者“身、心、灵”都能得到良好照护,实现“尊严、幸福”死亡。“死亡品质”在哲学视域审视下是生命尊严、社会人文关怀终极实现的体现,但在当下,由于受传统“忌死”文化、过度医疗救治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国民死亡品质位列世界倒数。积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死亡价值思想、树立“关系生命”信念以及开展临终关怀服务是提升民众死亡品质的应由之路。 相似文献
47.
48.
AIGC领域技术的发展,将带来人机共存的新生存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机交流将逐步普及。一方面,人机交流中的机器具有较大的可控性,人可以对交流进行各方面的控制,但这未必总能带来理想的交流效果。另一方面,人机交流中的机器也在对人进行着反射,或用自己的方式对人进行驯化。AIGC为平民进一步赋权,艺术创作渗透进日常空间与生活,普通人有了“艺术化生存”的可能,但艺术的独特气质也可能在日常生活中被不断消磨。AIGC也会带来高度虚构化的视觉空间以及幻像化的人,如人的数字化身或各种虚拟人,现实与虚幻的界限进一步被模糊。 相似文献
49.
沈伟华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1):80-84
汉魏之际由于社会人事的需要,形名学得以发展。王弼依托这一理论为基础,对言意之辨进行了新的探讨,并依此援道入儒,对儒家经典进行重新诠释,从而建立起以无为本的贵无理论,为当时已被士人所广泛认可的圣人人格的指向、君主材质的规定以及政治生活中自然与名教的关系等现实问题,在本体论的高度上提供了一种理论的支撑,亦并开启了魏晋玄学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50.
张鹏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58-160
在《海市蜃楼》中芥川巧妙地运用了狗和乌鸦等多义的隐喻符号,并结合视觉和听觉相互交错的身体感知能力,在叙事技法上妙用沙漠与海市蜃楼的这一对特殊的大自然的造化物,既凝重地表现了死亡步步向我逼近、直至走向自我毁灭的深层心理,又形象地再现出了现代人巨大的生存困境及其危机意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