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3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23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91.
《江西社会科学》2016,(5):146-152
在接连遭遇了水灾、旱灾以及虫灾等诸多灾害后,1953年4月,河南省内乡县境内再次遭受霜灾和旱灾,庄稼严重受损,粮荒问题严峻。时值新旧社会交替之际,面对一系列不同于过去的意识形态和治理方式,民众和地方政府对灾荒的解释和应对也势必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92.
本文重新考察了中国红十字会的起源过程,指出这个过程实际上包含着思想史和社会史两条不同的线索,也就是话语和实践的脉络.以往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对实践脉络进行认真分析,从而掩盖了红十字会在中国扎根的真正途径.本文认为,红十字会之所以能够与中国慈善传统相结合,主要是通过当时重要的救荒机制即义赈来实现的,而不仅是依靠相关知识的传播.  相似文献   
93.
"丁戊奇荒"被认为是晚清最惨烈的饥荒。它直接波及北方山西、河南、陕西、山东、直隶五省,连苏、皖、川、陇四省也受其影响。其中河南是名副其实的重灾区,"歉收者50余州县,全荒者28州县"。在如此严峻的状况下,清廷开始了吃力的官方救济。鉴于当时国力颓废、财政吃紧、仓储不足,虽然这种救济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民间社会力量的发达和资讯流通的自由弥补了这一缺陷。这表现在江南士绅的"义赈"和国际力量的"洋赈"所发挥的作用上,没有这些力量的参与,饥荒势必会更加恶化。这种多元化的赈济形式对现代的灾后救济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4.
敬老如敬子     
清代杰出的书画家、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出任山东潍县的知县,深受百姓的爱戴。后因办赈济,得罪了当地的豪绅而愤然去职。相传,郑板桥离开潍县时,百姓倾城而出为他送行。有人向他请求:"你走了,给我们留下一句话吧。  相似文献   
95.
夷夷国央,峨峨潇邦,衡岳天屏,斗拱玄璜。白玉金鸡,荷塘色碧,大雄地涌,声振三湘。诗书耕读,烛残沙漏,乡塾诵古,养知稻梁,沙上锥痕,经天纬地,水中盐味,圣贤韬光。世道崩殂,灾荒兵燹,儒行法术,重器饬殃,湘人骁勇,不二不  相似文献   
96.
自然灾害是人类的大敌,做好自然灾害成因研究十分必要。本篇以民国时期的安徽为例,分析了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状况等自然历史原因和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准、战争、政治状况等社会政治原因对自然灾害形成的重大影响,以为现今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历史的借鉴、相应的对策以至于具体的办法。  相似文献   
97.
在明清荒政文献中,官方对生员这一特殊群体之赈济颇为常见.究其原因除灾荒因素外,更多与生员在传统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生员生存的经济基础发生动摇与危机;生员出现相对贫困化且不断加剧的趋势以及生员出现社会流动引发对传统社会之冲击等因素不无关系.以灾荒为切入点对其考述,不仅能展示此时期生员群体人格特点变化之侧面,更能管窥明清社会萌发的诸多新动向.  相似文献   
98.
1876———1879年,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地发生了近代以来最严重的大旱灾,史称"丁戊奇荒"。"丁戊奇荒"中,在华传教士积极参与赈灾,山东是传教士最先赈济的省份。传教士募集赈银、放赈、救济饥饿儿童、提出救灾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灾民痛苦并扩大了基督教影响。这次是西人第一次在华大规模、有组织的赈济活动,中国赈济事业从此开始向近代转型。具体探讨这一时期传教士在山东的赈济活动,对于全面了解西人首次在华大规模赈灾的情况、中国赈灾机制的转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
本文所评介的是一部关于区域经济史的论著,作者以精到的阐述、独特的视角,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江淮地区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考察与分析。作者在宏富的资料中孜孜以求,探寻历史的规律性,并能不局限于以往的研究系统与理论,发前人之所未发,为江淮区域灾荒史的研究又注入了一股清新之气。  相似文献   
100.
近代陕北灾荒频发,且不断加剧,其惨状目不忍睹。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陕北生态环境长期遭受人为破坏是造成灾荒频生的主要原因。1.不绝的战乱是破坏陕北生态环境,引发和加重自然灾害的罪魁祸首。2.无节制的乱砍滥伐是破坏陕北生态环境,引发严重灾荒的一个根本原因。3.掠夺性的垦荒使近代陕北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4.灾荒频发与生态恶化互为因果,形成了一种往复不已的恶性循环。认识到这些,对我们理解今天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