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152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56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422篇
社会学   19篇
统计学   3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船东保赔协会的特点和相关法律概念的差别得出我国船东互保协会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02.
我国非货币性交换会计准则(CAS7)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补价作为其重要概念,其含义也在不断演变。在当前增值税税率多样化的背景下,迫切需要明确界定"补价的公允价值",它不仅影响会计人员对交换业务是否适用CAS7的职业判断,而且还影响换入非货币性资产的入账价值和交易损益的计量。通过案例研究,剖析"补价的公允价值",从补价的性质和数量两个方面加以解析,并从金融资产视角诠释其中的相关增值税补偿和补价的公允价值。  相似文献   
103.
1993年以来,全国性的物价上涨高峰期过后,以一个赤峰地区为背景,对1997年物价形势进行了评述,提出了今后控价工作中应当引以注意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4.
依据语义配价理论考察常德方言动词 ,可发现与普通话动词对价语不同的语义要求 ,这些具有语义配价特色的方言动词可按与普通话形与义的差别分为四大类。方言动词系统、词义系统与普通话的不同以及语言习惯的制约是造成语义相容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5.
维吾尔语位移类二价动词都表示某个位移主体的位移.刻画了一个位移方向,因而位移类二价动词构成的事件结构中动词必定会涉及两个参与者。但由于动词在其“常量”上仍然存在细微的差别,因而位移类二价动词所支配的两个参与者在语言层面表现为不同的论元角色。  相似文献   
106.
股权分置改革作为一场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制度性变革,给股市带来了生机,G股的活跃表现为投资者创造了更多的投资机会。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阶段,试点企业推出的对价方案呈现出对价方式的多样性、对价水平的差异性、对价依据的非统一性和调整对价的随意性等多种市场特征。对价方式的多样性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对价水平的高低差异反映了不同的对价成本,对价依据的差异性是导致不同对价水平的主要原因,上市公司频繁调整对价方案缘于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的沟通和交流。  相似文献   
107.
检讨了国务院所颁布的政策性售房房价计算公式中参数值的错误,提出了用“加权平均法”确定物价指数和工资增长速度两个参数值的观点;运用“四个指标”对城镇居民购房的经济承受力进行了评价;分析了某些地方政府在房价计算中,职工年均收入这一指标统计口径过宽,失去科学性,导致房价过高的问题;强调应该用立法手段保证城镇居民购房资金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8.
本文从流动性有限的角度出发,结合行为金融的研究方法,对不同流动性水平下的IPO抑价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出市场成交意愿、投机气氛、个股风险因子以及强制持仓限制对IPO抑价会产生关键影响,并通过实证对上述观点进行了检验,证明了流动性相关变量对IPO抑价水平具有显著的解释效力、因此本文提出IPO抑价是由于不同投资音承担风险差异化的结果,因而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应主要从加强市场基础建设的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109.
110.
2010年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之年。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世界经济进入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历史告诉我们,最终战胜危机、实现经济复苏要靠科技的力量。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