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146篇 |
免费 | 201篇 |
国内免费 | 59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96篇 |
劳动科学 | 10篇 |
民族学 | 143篇 |
人才学 | 84篇 |
人口学 | 13篇 |
丛书文集 | 2131篇 |
理论方法论 | 345篇 |
综合类 | 4996篇 |
社会学 | 328篇 |
统计学 | 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0篇 |
2023年 | 145篇 |
2022年 | 135篇 |
2021年 | 215篇 |
2020年 | 174篇 |
2019年 | 159篇 |
2018年 | 80篇 |
2017年 | 132篇 |
2016年 | 155篇 |
2015年 | 270篇 |
2014年 | 484篇 |
2013年 | 416篇 |
2012年 | 505篇 |
2011年 | 546篇 |
2010年 | 555篇 |
2009年 | 569篇 |
2008年 | 620篇 |
2007年 | 524篇 |
2006年 | 450篇 |
2005年 | 385篇 |
2004年 | 338篇 |
2003年 | 318篇 |
2002年 | 283篇 |
2001年 | 250篇 |
2000年 | 202篇 |
1999年 | 117篇 |
1998年 | 75篇 |
1997年 | 74篇 |
1996年 | 44篇 |
1995年 | 34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24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4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11.
张明华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3):114-120
农具诗产生于北宋,并且在当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北宋规模较大的农具诗创作主要有两次,其一是孙端、梅尧臣、王安石等人的组诗创作,其二是满执中与王令的组诗创作。北宋的农具诗中,吟咏水车的数量较多,诗中描摹水车形象、突显水车功用和引发对汉阴丈人的评价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代表了农具诗的基本特点。农具诗在北宋的产生和发展,跟"宋诗"的演化、中国咏物诗的发展以及"耕读传家"文化传统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北宋的农具诗不仅推动了"宋诗"的生活化,推动了后世农具诗的发展,即使对当代农具诗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2.
何泽棠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5-29,15
《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中注者众多,且距离苏轼生活的年代较近。这些注者根据苏诗与当代史实密切相关的特点,运用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相结合的诗歌阐释方法,考证与苏诗相关的大小事件,展现诗歌创作的背景,揭示引发诗歌创作的事因,从而解释全篇之意。对使用赋体、比兴体、典故等不同表现方法的诗句,都能以本事为根据,准确地解释其意义,对后来的苏诗注有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113.
114.
族群态度的研究一直是社会心理学中极为重要的课题之一,伴随着内隐社会认知在理论和方法上的进展,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视角探讨族群态度是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该文介绍了内隐、外显族群态度的形成、发展、二者的关系及其族群态度调节方面的相关研究,并指出了未来我国族群态度研究的意义与方向. 相似文献
115.
对刘尚荣先生校点的<黄庭坚诗集注>提出商榷,该书存在着明显的句读错误.包括应连上读而属下读者,应连下读而属上读者,当点断而未断者,不当点断而断者.本文按原书编集顺序分条指出,并略加辨正. 相似文献
116.
微型诗在1990年代中期以来,从原来偏重于抒情和哲理发展到微型儿童诗、寓言诗、讽刺诗等。对于创作和欣赏而言,各种题材的探索创新,使微型诗成为色彩缤纷的百花园,实现了从内容到形式的新拓展。考察微型诗发展的整个过程,可以发现微型诗的产生从接受外国影响,到回归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营养,进而形成本土化风格,最终达到平民化的发展高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7.
诗本指有韵律、可歌唱、可朗诵的歌词,向有庙堂草莽之分。庙堂之诗追怀先王陈迹,记录当朝得失,政教合一,抒情克制,具有熏陶君子、兴观群怨、事父事君的治国功能,故五帝夏商西周春秋九代官方无不重视;草莽歌谣记录平民生活、无关治国理政、主要愉悦性情、抒情多无节制,故九代官方莫不无视。商末至清末长期实行宗法制,大部分贵族不断平民化,庙堂思想文化遂不断下移;春秋时代钢铁文明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草莽思想文化水平亦有所提高。两相作用,遂使春秋时代郑卫宋齐四国庙堂草莽交融为“郑声”,战国时代楚国文人融合草莽歌谣创造辉煌楚辞,汉代文人模仿民间乐府创作《古诗十九首》等新经典文人诗,唐宋以后庙堂文人贩夫走卒均会作诗,诗教的治国功能和娱乐作用均受重视,在春秋至今的后九代,庙堂草莽逐步深度融合。春秋时代兼有九代后九代的特点,故兼属两个时代。后九代诗论、诗教理论长期停留在九代,与诗歌创作诗教实践脱节,故均需重新检讨。 相似文献
118.
119.
王世贞的核心诗变观一是诗之变由古而近,则风气使之。这里的风气不单指时代政治风气,还包含社会心理、民俗、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等方面。首先反映在他的审美意识史和他对文学历史本质的认识上;其次反映在他对习和政治对诗歌影响的认识。虽然他不放弃盛唐范式,但已经从整体风貌和审美特征视角关注四唐诗歌的变易。二是王世贞的诗变论体现在他细致的辨体功夫,以辨体发现诗变,并将诗变归于体之变化。其格调论的特点,是以意渗透文本话语的整体,这一整体由材、辞、运笔、精神、意等五个要素组成;可见其从诗之法论诗歌变易,离不开主体与客体、内质与外形等方面;这使他能够在格调论的范围内引入变量,改正格调论的理论缺陷,使格调本身具有发展的内在机制。这些做法,后来在胡应麟、许学夷等人那里得到承续并发挥到极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