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45篇 |
免费 | 356篇 |
国内免费 | 78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27篇 |
劳动科学 | 48篇 |
民族学 | 847篇 |
人才学 | 85篇 |
人口学 | 45篇 |
丛书文集 | 2545篇 |
理论方法论 | 494篇 |
综合类 | 4990篇 |
社会学 | 567篇 |
统计学 | 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3篇 |
2023年 | 346篇 |
2022年 | 362篇 |
2021年 | 471篇 |
2020年 | 420篇 |
2019年 | 348篇 |
2018年 | 164篇 |
2017年 | 305篇 |
2016年 | 369篇 |
2015年 | 481篇 |
2014年 | 828篇 |
2013年 | 701篇 |
2012年 | 767篇 |
2011年 | 732篇 |
2010年 | 637篇 |
2009年 | 619篇 |
2008年 | 653篇 |
2007年 | 460篇 |
2006年 | 343篇 |
2005年 | 285篇 |
2004年 | 239篇 |
2003年 | 148篇 |
2002年 | 114篇 |
2001年 | 95篇 |
2000年 | 64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知识数字化传播使网络科普成为部分学者的选择,学者向“网”发展在获得影响力的同时,也引发了对学者身份边界的反思。本研究以B站学者UP主为研究对象,运用NVivo12对多轮访谈的资料进行三级编码,以身份建构的概念工具和理论框架,分析学者向“网”发展的身份调适与集体形象。学者UP主具有复合身份,新的身份边界正在出现。从“纯粹学者”到“学者UP主”的身份调适呈现“回退”“求变”“调和”“融合”的个体差异,在不确定性背后隐含着集体形象的群体性建构。学者向“网”发展既形成了突破体制框架、适应数字传播的集体观念,又秉持珍视学术自由、遵守专业规则的价值规范。拥有复合身份的学者UP主策略性地处理学术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区隔,向“网”发展而始终“感觉自己是学者”,亲近网络文化而又“反市场化”,保留着学术身份的底色。 相似文献
12.
数字时代的新媒介技术建构了一种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传播场域,青年政治认同呈现出多元化、流变性、离散性等危机表征。来自新媒介技术的赋能,使得新媒体成为重塑与强化青年政治认同的重要场域。研究把视角架构在数字媒体语境下,借助政治认同的相关理论,对如何通过新媒体强化青年政治认同进行阐释。研究认为,以新媒介为技术支撑、以主流意识形态的宣导为内容核心,提升新型主流媒体对主流价值观的导引效力、彰显政务新媒体的舆论影响力与公信力、借力多元化新媒体形态延展主流文化辐射力,是强化青年政治认同的重要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利用在自然氛围下的谈话去理解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自我意识和认同的产生、维系和保持.认为如果有人和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进行互动和交流.他们能持续表达他们的自我意识,维持他们的自我认同.运用生命历程模式.人们看到个人生命的主旋律主要取决于目前的选择和模式.这些选择和模式源于同时也基于更早的选择和经历.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对拾荒者的忽视,或是北城当地人对拾荒者的歧视,还是拾荒者本人对他们的命运的认识,都深深地刻上了拾荒及拾荒者所蕴涵的特定符号意义的烙印,这些意识和态度都直接与拾荒者所处的社会地位相关.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一个地方族群的案例分析,试图从地方精荚的话语表述和行为分析来探讨地方精英是如何影响地方族群记忆和地方族群认同的,并进一步强调族群的一些符号特征对于维持和凝聚族群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族群认同与民族的界定——以回族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分布最广的民族,它的产生发展与民族认同密不可分。又因时代不同。族称、宗教、国家确认等相关因素介入,使其具备民族最本质的特征,即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7.
客家界定中的概念操控:民系、族群、文化、认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者认为 ,客家界定之“民系”概念有别于“民族”的概念。“族群”概念的引入 ,使得客家研究更具学术自主性与操作性。而“族裔实体”即为“文化的承载单位”理论的介入 ,人们更注重客家文化的研究 ,族群认同—客家认同 ,实为一种文化认同。“民系—文化”论与“族群—认同”论成为客家界定中两个基本的方法和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8.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美大流行、针对包括华裔在内的亚裔群体的歧视和暴力事件不断升级以来,有美国华裔开始以身份政治维护权利,这既是针对右翼民粹主义浪潮的应变之举,也是对当前资本主义框架下少数边缘群体维权手段的承袭。然而,从身份政治以往的实践结果和美国当前社会环境来看,华裔此时转向身份政治并不能实现既定目标,反而会在实践中陷入诸多困境。在大量白人物质利益受损、经济议题重返社会运动中心的情况下,华裔投身于追求文化多元和平等的身份政治并不能回应资本主义造成的社会危机,也无法在现实中形成反抗资本主义的总体性力量。这启示我们,只有重回以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目标的马克思主义路径当中,才能推动新的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19.
木拉提·黑尼亚提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50-57
文章从中华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关键、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是新疆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保证等方面的分析,提出在进行新疆各民族文化建设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推动新疆各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开展文化润疆工程加强和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