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6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133篇
劳动科学   12篇
民族学   62篇
人才学   31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432篇
理论方法论   85篇
综合类   1126篇
社会学   191篇
统计学   7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82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81.
丁羽  周圆 《社会科学家》2022,(10):153-160
陆地边疆治理无疑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推进陆地边疆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既有研究围绕边疆治理能力何以现代化这一问题着墨颇丰,通过对既有文献的梳理,文章将其归纳为三重路径:制度供给路径认为陆地边疆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得益于宏观政策设计;组织建设路径强调党、政府和军警组织的建设是推动陆地边疆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社会动员路径则着眼于“本土”民众力量的积极作用。上述三重路径颇具启发意义,但仍有商榷的空间。新时代以来,边疆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路径表现为以基层治理带动边疆治理,边疆的乡镇是提升边疆治理效能的重要主体。在此基础上,未来边疆治理能力的提升需要在坚持和深化基层党建的基础上,激发乡镇活力,以资源下沉与赋权增能优化边疆基层整体治理效能,不断探索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疆基层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82.
新时代语境下中国乡村电影的空间叙事形态,随着城市化的飞速扩张已发生一种明晰转向:从传统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客观化美学呈现,演变为与现代性同构、承载城市主体怀旧情绪与批判意识的主观化空间形态,在真实与“想象”的相融相汇中,建构起一种寓托着创作主体“恋地”情结的乡村空间。由此,中国乡村电影的空间叙事,以多元性、异质性指向标示出对中国乡村电影空间美学的重构。  相似文献   
83.
84.
基于中国人民大学2016年17省份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对中央农地确权登记颁证政策的落实情况、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以及土地征收和收益分配等问题进行分析。调查分析表明:(1)土地确权工作得到了农民普遍支持,已初见成效,新证书的内容完整规范;同时,确权程序的规范性有待提高,宣传动员、结果公示和确认签字等环节存在不足,发证率依然较低。(2)土地规模经营和流转已初具规模,农民有流转意愿并有话语权,农民的土地流转满意度较高。(3)目前的征地制度安排缺乏对失地农民补偿的长效机制,农民的征地满意度普遍较低,主要原因在于补偿标准低、担心未来工作和收入来源,以及未征求农民意见等。(4)建议采取针对性措施(如规范确权工作流程并尽快颁证、扶持失地农民完成生计替代、加强基层吏治队伍建设等),进一步增强地权稳定性,提高农民对中央农地制度改革的信心和满意度,促进中央有关政策的有效落实和执行。  相似文献   
85.
安可 《中国扶贫》2016,(2):67-70
贫穷像一个可怕的影子追随着他.因为穷,他过早地失学;因为穷,他14岁外出打工.他发誓用自己打工挣来的钱上学,实现那个未圆的大学梦……后来的故事出人意料,他当了兵,把自己打工挣来的12200元捐给了"希望工程".他叫刘高,是武警广东总队三支队警通中队班长.2001年4月,他走上国际领奖台,捧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颁发的"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  相似文献   
86.
87.
康乾时期,人们在垦种永定河下游滩地、淤地的过程中,结合他们对气候的周期性变化、河流汛期和粮食作物生长规律的认识,调整农业种植模式,形成以一水一麦为代表的种植模式,在季节性气候和汛期变化的空隙获得农业发展空间,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收入。清朝政府适应这样的淤地利用模式,促进水涸空间及时种植,发展地方经济,形成独特的人水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88.
89.
天、地、人是古代中华民族对宇宙整体的总的看法,是研讨一切具体事物所共通使用的理论原点。古人从天文现象、气候更迭、天气变化等“天”象中观察到“时”的变化,从地形地貌、植被物产、位置环境等“地”貌中发现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从人禽的二重化、圣凡二重化、性情二重化中明确了“人”的行为准则、道德操守、价值判断。就认识对象而言,“天地人”是整体的、系统的;就认识过程而言,是从天→地→人的以大观小、从整体到局部的认识模式;在“天地人”整体内比较而言,人居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0.
宋代政治斗争剧烈,大批谪宦文人至贬地后身心会经历“恶托邦”的惊恐、“异托邦”的不适和“乌托邦”的诗意栖居三个逐步深化的心理状态的递嬗过程。宋代谪宦文人在心理层面上的此种转变,既是因宋代贬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得到较大改善所致,亦与宋代社会“三教融合”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谪宦文人心态逐渐圆融豁达有关。从“恶托邦”“异托邦”和“乌托邦”三个维度分析宋代谪宦文人持续性的贬地书写,可窥见谪宦文人心态演变的轨迹,并感知其作品所映射出的贬地在宋代国家政治中地位的变迁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