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83篇 |
免费 | 55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85篇 |
劳动科学 | 16篇 |
民族学 | 19篇 |
人才学 | 29篇 |
丛书文集 | 528篇 |
理论方法论 | 83篇 |
综合类 | 1135篇 |
社会学 | 138篇 |
统计学 | 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48篇 |
2022年 | 39篇 |
2021年 | 82篇 |
2020年 | 48篇 |
2019年 | 40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41篇 |
2015年 | 58篇 |
2014年 | 131篇 |
2013年 | 93篇 |
2012年 | 120篇 |
2011年 | 124篇 |
2010年 | 128篇 |
2009年 | 129篇 |
2008年 | 130篇 |
2007年 | 128篇 |
2006年 | 112篇 |
2005年 | 89篇 |
2004年 | 97篇 |
2003年 | 61篇 |
2002年 | 59篇 |
2001年 | 58篇 |
2000年 | 56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从中国传统思维看中国叙事文学的滞后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思维是一种综合思维 ,具有整体性、重“情”疏“理”等特征。中国叙事文学的滞后性 ,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第一 ,与中国传统抒情文学比较显示其滞后性 ;第二 ,与西方文学比较显示其滞后性。中国传统思维与中国叙事文学的滞后性之间存在某些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42.
艺术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吟咏性情”,而情的生发又离不开“兴”。兴而致情,情生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个占主导地位的美学主张。由兴致情的诗歌艺术主张实际上代表着中国审美艺术创作中一种颇具积极意义和艺术原创价值的理论,这种艺术创作主张也不单单地局限于诗歌艺术领域内,实际上它已扩展到整个艺术领域中,成为一种较为健康扣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创作方法和艺术欣赏方法。 相似文献
43.
王夫之的诗学观既具有唯物理性的哲学基础,又具有主情唯美的心理内核,他崇尚审美意象的意境化,从实现诗歌审美回归的强烈愿望出发来品评诗歌、发抒己见,使他的诗学观在古代诗论中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相似文献
44.
45.
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50—60年代前期为萌芽和初步形成时期;70年代末—80年代前期为发展完善时期;80年代后期至今为深入时期。对实践美学的主要概念和命题,如主体性、积淀、自然的人化、内在自然的人化、新感性、人的自然化等进行梳理及对实践美学的形成、发展和深化过程的知识社会学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把握实践美学作为一种学术理论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也可以使我们对中国的现代性进程研究多了一个视角———一个现代美学学术史的视角。李泽厚对美学的研究从来不是空中楼阁,不是形而上的纯粹思辨,他的所有的问题都植根于现实生活并力图在此基础上为中国甚至整个人类、为每个个体幸福生活寻找出一个方向。李泽厚的实践美学不仅从美学上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命题和学说,而对中国的现代性启蒙产生了重要作用并且必将对新世纪中国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6.
退溪学《易》、讲《易》、述《易》完全是为了进修践履。退溪既继承朱子,又与朱子有所不同。他认为“《易》乃理数渊源之书”,而不赞成朱子“《易》本为卜筮之书”的观点。退溪体悟《易》的时中之义至精,且身体力行之。他主张礼有因有革,有常有变,礼在践履中从俗、从宜、从权,其基点是“缘仁情”。 相似文献
47.
作为晚明时期一部重要的文言笔记小说集,冯梦龙的<情史>评辑贯穿其对"情"之审美性格的把握,对"情"之理想世界的愿景.简而言之,贯穿于<情史>评辑中的,是以"情"为本体、以"情"、"理"相融为旨归、以"真善美"相统一为最终理想境界的"情"审美体系.从先秦至晚明的思想文化发展背景来看,<情史>评辑的这一"情美学"创建,不仅与晚明"情文化"思潮一脉相承,体现了对秦汉以来久已断绝的重"情"文化精神的接续,而且对理学思潮及"情文化"的偏至发展,呈现出双重的纠偏意旨. 相似文献
48.
礼是古代社会治理国家的根本规范和法则,是各个时期政府制定典章制度的根据.宋明理学家重礼并开创礼学的新时代,朱熹是其代表人物.退溪是朝鲜李朝朱子学大家,他主张礼有因有革,有常有变.礼在践履中从俗、从宜、从权,而逐渐韩民族化,也即创新的过程,其基点是"缘人情"而制礼.退溪与栗谷被后人称为性理学的"双璧".其礼学思想是以持身明理为要旨,事亲要孝,丧制当依文公家礼,祭礼以尽诚敬之情.栗谷门人金长生、金集父子对礼作了精深研究,使礼的韩民族化进程趋于完善,而礼义经世说是其思想特色,形成了李朝性理学的礼学派.礼学派实是性理学的践履派、实用派,其思想特点是民族性、创造性、时代性、仁情性,体现了退溪以后礼学家对于礼的解释学特点. 相似文献
49.
坊间著作多以皎然诗句之半诗情缘境发为据,以为皎然所论在于情与境互相生发,境为情源;而忽视了此半句之下文法性寄筌空.以全诗论,皎然所论情、境,不同于物感说心与物之感发. 心与物之空观,在于物迁与物不迁、有情与无情之中道.皎然并末因境空和无情而走向寂灭的空巷.心不为物迁、心不为境转,心不为情动;且能寂照双行,转物转境,这是大乘空宗中观的诗意写照. 相似文献
50.
传统自然审美三维结构的建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体认,中国的传统自然审美心理倾向于致用功能和审美旨趣,古代文人用数不胜数的作品建构了自然审美结构的三维———“比德”、“拟情”和“畅神”。“比德”、“拟情”、“畅神”有其特定的生发基础和固有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