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7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80篇
劳动科学   16篇
民族学   18篇
人才学   29篇
丛书文集   521篇
理论方法论   83篇
综合类   1125篇
社会学   133篇
统计学   19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24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无论是历史学、哲学还是心理学,"情"都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西汉、东汉思想家们对"情"的认识是存在重大发展演变的,情的主旨从达道、王霸转移到了修性,情的认识论重心从人文逐渐转向理性,体现出时代嬗变的特性。两汉情论的共同之处在于重视道德的实现,希望以君子为代表的道德精英们,运用自律、推己和移情等手段,通过情感的培养来塑造德性,发挥他们道德模范的影响,从而达到维护宗族稳定、引领和规范社会的目的。最终,汉代以伦理化、规范化的儒家情感价值观为核心形成了一套社会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62.
刘栋梁 《云梦学刊》2012,33(5):135-137
歌唱是情感的艺术,以声传情,以情动人,情声交融,声情并茂是歌唱者追求的理想目标。但也有不少歌者舍本逐末.一味追求声音的炫技或表演的花哨,以至于所唱之曲难有动人心扉之妙。从情与声的关系展开分析,就如何才能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帮助歌唱者树立良好歌唱理念。  相似文献   
63.
在中国散文漫长的发展进程中,秦汉论说散文在情感与文辞方面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从而呈现出"情欲信、辞欲巧"的时代特色。文章着重分析了秦汉论说散文"情信"、"辞巧"的特色,并从先秦的优良传统、辞赋的直接渗透、文论的侧面推动、社会的现实影响四个方面进一步探讨秦汉散文这一时代特色形成的社会、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64.
周山 《社会科学》2012,(1):131-135
《周易》卦爻辞曾一度被认为是占筮的记录,然而对此书需要作三点思考:一,具有明象功能的卦辞爻辞,在《周易》推理系统中作为类比的譬喻例子具有由此及彼的逻辑功能;二,爻辞"或跃在渊"长期以来存在误读,需要重新解读;三,吉凶断语是一种价值评判标准,对几千年来人们的思考与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5.
共情,亦称同理心,对于社工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字眼了。那么,为什幺要共情?我们一般会回答,因为案主有他们自己的想法。为什么案主有不同的想法?因为大家的生活环境不同。为什么生活环境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想法?因为所接受的教育、接触的事物不同会导致各方面能力发展的不平衡,从而产生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诸如此类。然而,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开,延伸到科学艺术领域,再回过头来探讨这个问题,可能会更容易说服自己不仅仅要从专业的角度对案主共情,而且在生活中对万事万物都需要“共情”。  相似文献   
66.
欧阳修继承了先秦“情”的实意内涵,以“人情”指代人们能普遍经验和接受的基础常识。在他看来,这种常识具有质实性意义,是人之为人均应具有的属性特征,从而使“人情”被抽象为具有规范意义的普适理则,成为阐释经典和审视制度的观念基础。欧阳修对“人情”的看重与其对儒家传统“性”论的批评密切相关。将“性”进行分类和价值判定的同时直接诉诸现实经验支撑的传统论述模式存在内在矛盾,并减损了“人生而静”之“性”的本体意义,流于玄远空洞。因此,欧阳修试图以“人情”代替“性”论,以恢复先秦儒家“易明可行”的学说特征,增强儒家思想的现实感和说服力。欧阳修“以情代性”的观念尽管不够完善,但对宋代“性”论的发展仍有诸多裨益。  相似文献   
67.
借助夷夏观念,晚明遗民对清政权多消极抵触,不与合作。而自清代中后期开始,士林则主动以天下为一家,放弃夷夏之防。庄存与是开启这一转折的关键人物,他在乾嘉复古考索的大气候下,借助对汉代公羊学"异内外"一义的探讨,将判分夷夏的标准确立为以君臣之义、父子之亲、男女之别为内核的"礼",从而将夷夏身份问题转换为君臣礼教问题,迎合了清代官方的夷夏主张,消弭了清初以来士林与官方之间的分歧和对立,以全新的学术论说为弥合晚清百余年的民族矛盾提供了知识准备。  相似文献   
68.
敖淳 《中国民族博览》2017,(18):140-141
声情并茂,是在歌唱中倍受大家重视的一个问题,此方面大量的文献研究也说明了它的重要性.在发声练习中,它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相似文献   
69.
儒家美学可以被看作一种以"情"为本的"生活美学",儒家美学的基石就在于生活践履之"礼"与生活常情之"情"及其两者的合一,这是来自于郭店楚简的新启示.在孔子时代,"礼乐相济"仍是儒家美学的主导,然而随着"乐"的衰微,这种统一便转化为"礼"与"情"的合一,而且"乐"对人而言的内在规定就在于"性感于物而生情"之"情".儒家美学当中的"情",既是践行之"情"又是生存之"情",它恰恰是介于Doing 与Being之间的.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来对"情"加以初步规定:1. 情与巫:从"巫史传统"到"化巫入情";2. 情与礼:从"礼乐相济"到"礼作于情";3. 情与性:从"情出于性"到"心统性情".  相似文献   
70.
作为晚明时期一部重要的文言笔记小说集,冯梦龙的<情史>评辑贯穿其对"情"之审美性格的把握,对"情"之理想世界的愿景.简而言之,贯穿于<情史>评辑中的,是以"情"为本体、以"情"、"理"相融为旨归、以"真善美"相统一为最终理想境界的"情"审美体系.从先秦至晚明的思想文化发展背景来看,<情史>评辑的这一"情美学"创建,不仅与晚明"情文化"思潮一脉相承,体现了对秦汉以来久已断绝的重"情"文化精神的接续,而且对理学思潮及"情文化"的偏至发展,呈现出双重的纠偏意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