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5篇
  免费   75篇
管理学   1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91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303篇
理论方法论   46篇
综合类   470篇
社会学   22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6 毫秒
901.
校地合作共建是新时期高校充分整合利用校外教育资源,谋求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结合学校"校地合作"共建的实践,对实施"校地合作"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求进一步理清思路,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902.
秦汉时代,中华帝国掀起开发经营东北的历史浪潮。辽西联接中原、东北,在双方交往中扮演重要角色。曹操征乌桓是中国古代北疆社会大事。关于进军路线,后学对相关秦汉辽西史地问题理解不同,多有分歧。参诸家考论,梳理文献、考古资料,能进一步明晰该问题。以今日地理论,曹军由潘家口出古卢龙塞,沿瀑河北进,经宽城附近之汉白檀县,抵冀蒙辽交界(汉平刚境),沿凌源南大河东行,达大凌河两源汇流之大城子一带(汉白狼县),逆大凌河干流西南行至凌源、喀左南境,登连绵相接之大阳山、窟窿山(古白狼山)望敌,在古凡城一带与敌交战,后沿大凌河干流东北行,抵朝阳(汉柳城)。以进军路线为切入,考察相关秦汉辽西史地问题,有助秦汉辽西交通、民族、社会史等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903.
904.
通过对新疆的实地踏勘考察,美国边疆学家欧文·拉铁摩尔针对新疆地缘政治问题发表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研究成果,并形成一套思考新疆地缘政治的研究模式。他以"新疆之新疆"、"中国之新疆"、"世界之新疆"三个递进发展的"空间层次"为逻辑"中轴",从地缘视角勾勒出中国新疆的重要地位,并以"时间线索"将对新疆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历史分析"互相结合,体现出高度的研究技巧。拉铁摩尔的新疆地缘政治研究不但为思考新疆国族构建问题提供了新的问题意识与理论方法,也为深入探讨民族主义理论提供了实证性的研究成果。拉铁摩尔的理论或因"理论先行"而多有弊误,但他由思考中国新疆地缘政治问题所提炼出的"边疆视角"仍然为地缘政治学的学术发展树立了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905.
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元朝和清朝,都有夏都的建设。夏都是行都的一种,从表面上看,它是帝王避暑和休闲办公的地方,但其更深层的用意,在于加强与边疆民族的联系,处理各种边疆事务,以及进行外事活动等,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06.
在国家民委倡导下,于2000年启动了兴边富民行动,党中央将其纳入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经过十几年建设,边疆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十几年后的今天,将其置入于新发展观、新安全观视阈下总结兴边富民行动的重要意义,不难看出,兴边富民行动与边疆战略演变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首先是从经济、文化、社会全方位地发展边疆、治理和稳定边疆角度,完成了中国边疆治理从"守边"到"发展"的思维转换,不能不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空前的举措,在世界上树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边疆治理模式,是中国走和平崛起之路的正确选择。承担了大国责任,达到安邻、睦邻、富邻的功效。  相似文献   
907.
民国初年,出于消弭边患、确保东北边疆安全的考虑,章炳麟应袁世凯之邀出任东三省筹边使。他到任后积极筹划移民实边、开发边疆事宜,并在改革币制、发展交通、兴办农垦矿业等各种实业建设方面做了具体规划,希望通过上述手段改变东北人口稀少、一片荒凉的空虚局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此抵制俄国与日本的肆意侵略。但由于种种原因,章炳麟的筹边规划并未付诸实施,最终很快去职。尽管章炳麟在东北任职期间政绩寥寥,但其强烈关注边疆安全的爱国情怀及其任职期间的作为,在民国初年东北移民实边政策实施方面,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08.
一般意义上的法治文化认同是指社会公众对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法治模式的尊重、认可、接受和内化。当前,中国陆地边疆因市场化、城镇化的加剧以及随之而来的人口流动所造成的民族人口结构变化,多元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传统道德秩序的消解和改造,破坏社会有序化的分化、渗透、犯罪等边疆特殊性问题日益凸显。这就意味着置于边疆社会特殊的文化空间和法治环境之中审视法治文化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边疆的实际情况,从边疆法治文化认同的背景、内涵、基本要求、作用机理、层次结构,以及在边疆治理中的价值体现等几个方面对中国陆地边疆的法治文化认同问题予以具体分析,可以看到以法治文化认同为突破口的必要性,其利于增强少数民族群众作为一名中国公民的国家认同以及由此而衍生的法律角色认同。  相似文献   
909.
本文通过对清至民国几篇“边疆文本”的比较分析,试图从观念史的角度,指出这段时间对于“边疆”的认识所发生的巨大转变.这种转变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但总体而言,可以用从“异地”到“边疆”进行概括,即从带着闲适的心态记录风土人情,到带着焦虑之心思考这片土地的保卫与开发.“边疆”观念的转变,也是天下—帝国向民族—国家的转变过程,从此,“边疆”与“中心”成为一个整体,需要承担对于彼此的责任与义务.这种在民国期间形成,于建国后落实的边疆观念,也构成了此后我们对于边疆进行开发的基础.  相似文献   
910.
1950年国庆前夕,全国人民沉浸在迎接新中国第一个国庆节的欢乐气氛中。在这样一个特别时刻,毛主席、党中央没有忘记边疆少数民族,决定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的名义邀请他们到首都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活动。虽然当时全国究竟有多少个民族还没有准确鉴别,但中央要求争取一个民族不漏,一个代表性人物不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