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3篇
  免费   76篇
管理学   1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94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314篇
理论方法论   49篇
综合类   472篇
社会学   22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中国人发现南海和南沙群岛是个历史的过程。古代的中国人移民形成了不少的南海古国,南海古国中也有的发展成为比较强大的国家,其中个别国家与东盟国家还存在继承关系。本文着重就南海古代国家与南海争议岛屿密切相关的若干历史和法律问题进行讨论,主要提出一些需要进一步论证的问题,希望能够为南海争议岛屿主权归属史地考证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62.
不同时期的蒙汉民族贸易表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其前后具有一定的继承性.随着宁夏地区的边疆内地化.明代以来宁夏地区的蒙汉民族贸易市场,逐渐融合到宁夏当地的市场体系中去.至清末,互市这一名称已经成为历史名词,其或融合到当地的城镇市场,或融合到当地乡村市场.  相似文献   
963.
历史上的新疆汉族移民广泛发生的动因多种多样,可以分为官方组织的移民、出于政治目的的移民、自发性移民,以及其他形式如战争、商贸活动、宗教信仰及被掠夺和买卖而导致的移民等四大类型.汉族移民维护了祖国统一,巩固了边疆安全,促进了边疆开发,他们把先进文化传播到新疆地区,扩大了边疆和内地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964.
李立 《民族论坛》2012,(3):16-17
<正>因生活水平、消费习惯和生产生活方式、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大多饮用边销茶。在湖南出产的边销茶,大多销往新疆、内蒙、青海、甘肃等省区。近日,本刊记者就湖南边销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销售、消费情况,采访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益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郭继宏。  相似文献   
965.
棍噶扎勒参是清朝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一位呼图克图,先后多次前往天山北路蒙古地区弘扬佛法。在新疆地区发生民变之时,破戒从戎,领兵平乱。面对沙俄侵略势力,他敢于正面对抗,义正词严,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和西北边疆的稳定做出了贡献。本文将依据汉文典籍资料,对清朝政府敕封棍噶札勒参的名号和颁给的印信加以考证。  相似文献   
966.
本文以近代地方民族商人发展崛起过程中对滇西北多民族地区农业的商品化渗透为研究基点,探讨并梳理了滇西北民族乡村农业商品化浪潮下的发展表征和具体变迁内容.研究表明,在以滇西北为缩影的近代西南边疆民族乡村地区的农牧业商品化发展的过程中,本土民族商人扮演着重要的推动者角色,而且其实际的发展状况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区域特色,这是这个特殊的边疆多民族地区近代乡村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重要景象.  相似文献   
967.
2009-2013年持续五年的西南大旱的原因备受关注。除官方认为的西南地理地形特殊、全球气候变化及水质污染、湿地退化、原始森林破坏等原因外,西南及东南亚雨林的大面积破坏萎缩、民族生存方式及文化传统的内地化、历史生态破坏后果持续性累积的长期效应影响、现当代政策及其经济利益驱动致使生物物种单一化、物种入侵等造成西南生态系统的变异和根本性破坏等因素,应当是导致、延长西南旱灾最致命、最根本的原因。西南旱灾的形成既与自然规律及自然界的异常变动相关,也与历史上的移民及随之而来的汉民族的生存、生活方式在民族地区的渗透扩张,以及明清王朝的经济、政治开发导致的生态破坏及其生态系统失衡引发的生态危机等密切相关,更是云南及东南亚地区热带雨林大面积毁灭引发的生态危机导致的结果,也是现当代西南乃至东南亚地区为了发展经济,赶走原始森林而种植橡胶、桉树及其他经济林木,导致区域植被种类单一、生态系统脆弱,也给入侵物种创造了机会,削弱了自然本身的协调抗灾能力。对旱灾区域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就是森林破坏及水土流失现象最严重的地区。因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加剧和水文地质环境的改变,才使当地涵养水源的生态能力减弱而演变为一场巨大的人为灾难。  相似文献   
968.
成立于1922年的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华西边疆研究为宗旨的国际学术机构。它重点考察川西北、川康、川藏及滇北民族地区,研究内容涉及人文自然科学领域,其成果至今在海内外论著中仍有很高的"引用率"。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该学会是华西文化西渐之先驱。1930年初,学会开始吸纳中国学者加入,开启学会本土化进程。40年代中国学者成为学会学术研究及组织机构中的主力,展示了学会本土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69.
“边疆民族”作为民国时期非汉人群主要指称之一,本身既体现以种族区分为实质的外来民族理论和以文野区分为主旨的本土边疆观念的奇特结合,更成为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批判套用、进而拒斥欧洲和苏联少数民族问题理论,实行与维护“中华民族是一个”的重要概念.国民政府的边疆教育旨在化异从同,实行民族融合;一般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者主张推行边教应先作民族调查,甚至用美国学者萨姆纳分析原始初民社会的“我群”与“他群”概念剖析汉族与边疆民族,客观上趋向将中国人进行民族划分.有关非汉人群称谓意涵的界定和概念的取舍,民族认同、政治立场等差异的症结,在于如何理解所谓汉与非汉,以及非汉各群体之间的同异和融合,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实现存异与求同的协调.  相似文献   
970.
蔡锷在昆明“重九起义后”被推举为云南军政府都督,针对云南在地缘政治、社会民生和经济等方面的内外交困形势,蔡锷以“建设”为目标,重在“安边”,同步实施政治、社会、经济三方面具有民主革命性质的改革,主动缓和与英法方面关系,使革命后的云南快速恢复秩序。为更好应对持续的边疆危机,为云南的发展争取更多外部资源支持,蔡锷又提出了修筑滇桂铁路、完善边地治理、组建西南军事联盟的“谋边”设想,试图将云南一隅之发展与国家整体治理战略相融合。蔡锷“治滇”在促进云南现代化转型、西南边疆稳固和五族共和理论发展上具有突出的时代意义,但仍在革命的彻底性上存在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