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62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42篇
管理学   123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54篇
人才学   42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1844篇
理论方法论   251篇
综合类   2721篇
社会学   165篇
统计学   1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247篇
  2013年   259篇
  2012年   323篇
  2011年   380篇
  2010年   384篇
  2009年   307篇
  2008年   482篇
  2007年   344篇
  2006年   289篇
  2005年   256篇
  2004年   285篇
  2003年   241篇
  2002年   166篇
  2001年   198篇
  2000年   158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41.
清代,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勃兴以及商人经营的活跃,较之以往,安庆府市镇有了新发展。按照经济功能原则,散布安庆府各处的大小市镇主要可分为传统型、商品流通集散型及交通枢纽型等。专业化程度不足、地理分布不均衡以及整体发展水平低是其发展的主要特征。就功能发挥而言,作为商业经济发展的实体,清代安庆府市镇不仅助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同时在加快人口流动和引领地方文化发展等方面亦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42.
村上春树《天黑以后》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型期作品.文本中的叙事者用电影镜头式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部夜幕下发生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社会问题"黑暗"事件,揭示了日本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深处潜伏的"黑暗性",进而对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普遍问题进行了深度的思考.本文主要以出场人物为线索,通过探讨他们面对这种无形的"恶"的态...  相似文献   
43.
20世纪上半叶,上海周边的市镇在大都市中心的吸引与辐射下,发生了明显的结构重组和功能演替。先是在上海近郊乡村兴起一批新市镇,暂时分担了城市的疏散功能,但很快就融入了中心城区。其次是近郊地区的一批老市镇也在短暂承担了疏散功能之后,相继出现人口密集和环境污染,并很快融入中心城区。该时期自然形成的卫星城角色不能持久延续,体现了工业城市"单中心摊大饼"式蔓延对周边地区的环境改造和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44.
傅春晖 《社会》2020,40(1):96-123
本文致力于厘清关于市镇研究的理论传统,对明清以来市镇的演变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多个层面进行考察。从经济层面看,市镇是连接地方性市场和世界体系的节点,并越来越具有超层级、跨区域和金融化的特点;从社会层面看,市镇是有层级、有组织的,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从政治层面看,它是地方自治化和国家政权建设的着力点。在社会结构中的中间性质是市镇的本质特征。社会学对于市镇的研究必须将其看作一种总体性的社会事实,在对生命体验、生活智慧、伦理道德、乡风民俗等民情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的前提下,考察其与具体制度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45.
46.
自洋货开始在近代中国行销并占据市场优势地位后,与之相对的土货被认为需要通过仿造洋货加以改良,这种认识与民族主义思潮合流催生了“国货”概念。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机器工厂的普及,国货概念的核心逐渐偏向机器制品,着重以现代技术为规范。然而,因很多国货对外国资金、原料、技术等的依赖,加之城乡经济结构的失衡,国货代表的现代化路径一度遭遇质疑,因此有些人转而提倡限定为手工制品的土货,弃用与洋货难以分辨的国货。这些质疑源自城乡背离的危机,深刻体现了后发型现代化国家的困境,但未能撼动国货象征的工业化发展方向,且深化了国货与土货的分野,反向确认了国货为机器制品的概念。  相似文献   
47.
文章从中国近代史上城镇经济主体——商业经济的角度切入,运用各类历史资料,分区逐县地确证广东商业人群以及所造成的“无东不成市”格局在全广西的分布范围,并揭示其在广西不同地域的程度等差和梯度分布状态。从而,以原始的生活场景原生态地呈现出粤港澳地区对广西经济辐射由东而西逐步推进、由城市而圩市逐层次渗透的基本节奏和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48.
刘继同 《社会工作》2019,(1):3-27,109
1840年鸦片战争揭开近代中国百年屈辱悲惨与民族独立历史序幕,标志中国半殖民地时代来临,反映基督教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进入政治、军事、法制和制度化的层面。本文首次从福利社会史角度,运用历史档案资料、文献回顾、内容分析与历史比较等方法,从社会福利、社会需要、社会现代化、国际关系与文明交流互鉴、文明冲突理论等理论视角,首次全面、系统、客观和历史地探讨近代中国社会政策、社会立法百年历史经验与发展规律。本文将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百多年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过程,大体划分为1840-1894年,1895-1911年,1912-1927年,1928-1937年,1938-1949年五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总结每个历史发展阶段结构特点与时代特征,为深入历史分析搭建宏大和长期历史舞台背景。在此背景下,全面系统梳理西方文化对法律学科、法制精神、社会政策和社会立法传播扩散,尤其是简要总结、历史概括基督教在百多年间对近代中国社会政策、社会立法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全面、系统和历史地总结近代中国社会政策、社会立法的历史经验教训与发展规律,尤其是探讨、总结近代中国百多年社会政策、社会立法与社会服务互动中蕴含普遍客观规律。最后对近代中国百多年社会政策、社会立法历史影响的历史评价和理论反思。  相似文献   
49.
50.
荆蕙兰  刘东 《江汉论坛》2022,(7):100-109
近代汉口开埠后在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中开启了城市现代化进程,报业也随之产生与兴起。近代汉口现代化过程中独特的地理位置、人口的空间性集聚、城市的空间格局和复杂的空间地缘环境是影响报业发展与兴起的重要空间因素。同时,近代汉口报业也通过构绘城市空间想象、推动城市空间生产、扩大城市职业空间和重构城市空间交往,不断扩展汉口城市空间范围、塑造城市空间形态。近代汉口报业与城市空间的双向互动,不仅赋予了汉口报业独特的发展指征,同时也强化了汉口城市空间的都市性与现代性,推动了汉口早期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