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39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42篇
管理学   123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54篇
人才学   42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1841篇
理论方法论   251篇
综合类   2715篇
社会学   164篇
统计学   1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247篇
  2013年   259篇
  2012年   323篇
  2011年   379篇
  2010年   382篇
  2009年   307篇
  2008年   482篇
  2007年   344篇
  2006年   289篇
  2005年   256篇
  2004年   285篇
  2003年   241篇
  2002年   166篇
  2001年   198篇
  2000年   158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近代汉语使役动词及其相关的句法、语义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汉语使役句中使役动词主要有:令、遣、使、教、著、放等,因之构成的并列复合词有:令使、使令、令教、教令、遣放、放教、著令等,它们原本都有特定的意义,因为常作兼语式的第一个动词(“NP1 V1[使/令/遣] NP2 V2”中的V1),使其具体意义逐渐虚化,最后变成纯粹的“致使、使让”的使役义。它们产生和使用的时间先后不一,其中“令、使、遣、教”在秦汉时已用,“教、交、著”等在唐宋时常用,“叫、让”字句在明清时才逐渐使用。“使”、“令”、“遣”等其原始义即为命令、派遣义的动词,“教、交、著、叫、让”等用作“使令、使役”义则引申途径较为曲折,因而在使役句中,所表的使役强度在语义、语用上强弱有别。  相似文献   
52.
阐述中国近代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内涵,认为中国近代功利主义政治哲学在丰富自身理论的同时,也存在着两点不可弥补的缺憾,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带有中西合璧色彩的理论模式恰恰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萌生与演进的强大推进力。  相似文献   
53.
晚清时期灾荒频发,郑观应认识到灾荒主要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他积极寻找防灾备荒之策。他主张利用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方法治理水旱灾害,建立银行保险机关,提高社会抗灾能力,这些举措体现了西方近代文明特征。  相似文献   
54.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在19世纪后半叶经历了一次"右转弯",即从"左翼"民族主义向"右翼"民族主义过渡。事实上,这种过渡不在于"左翼"民族主义的急流勇退和"右翼"民族主义的狂飙突进,而在于"左"、"右"两翼先后垄断民族主义话语。在这一蜕变过程中,"左"、"右"两翼都保留了各自的民族主义传统,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实现了"神圣联合"。  相似文献   
55.
蒋维乔在中国近代心理学发展初期出版了<心理学>和<心理学讲义>两部著作,并将心理学知识应用到中国新式教科书的编写之中,这是心理学在中国第一次成功的、有价值的、意义深远的实践应用,为中国近代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蒋维乔和汪炳台就心理学体系以及术语展开了中国近代心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学术争论.中国近代心理学史研究的深化有赖于原始文献的挖掘和积累,以及从中国近代心理学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展开多元视角的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56.
建立规范而严格的学术评价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的学术著作审查报告作为学术批评的一种,在整个学术评价体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中国近现代学术批评发展过程中,情与理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二者共同组成中国学术批评的基本内容,构成有别于西方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就学术研究而言,现代学人对二者的关注并不均衡,其中关于理的层面谈论较多,而情的层面谈论较少,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仅有只言片语的涉及。陈寅恪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两册所写的审查报告蕴含着三对情与理的关系,即学人交往之情与奉命审查之理、主观想象之情与客观真实之理、文言表述之情与思想呈现之理。三对情与理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一定的内在张力。这种张力一方面让陈寅恪的学术批评看上去挥洒自如,逸趣横生,充分照顾各种情感因素的同时,为学术界提供了高深的学理阐释,提升了学术批评的层次;另一方面也让陈寅恪在学术批评的情与理之间徘徊游离,文风回环往复,雅训有致,如一种高妙而孤傲的语言游戏,呈现言人人殊的状况。借助个案研究进而阐释不同层次的情与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深现代学人对于陈寅恪独特哲思和情怀的认知,也有利于扩展现代学人对于传统人文精神和学术批评意蕴的感悟,从而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历史营养和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57.
水不但孕育了人类生命、人类文明,人类文明也在不同水域中得以彰显.本文以河北省最大河流--滦河水域为例,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杰出人物层面,探究了近代工业文明中的滦河文化底蕴,并得出由滦河文化向海洋文化转移的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58.
读律又读书     
<正>2004年,我在耶鲁大学,其时正赶上中国近代留学生之父容闳从耶鲁大学毕业150周年。当时的中国留学生会请我们几个国内去的访问学者一起参加一个座谈活动,我谈到一个感想:当年容闳来美国,在海上颠簸了98天,如今我们十几个小时就到了。但如果把人生看作一场旅行的话,谁能说我们抵达后的日子就一定比那船上的日子更有意义呢?钱锺书写《围城》,大量的细节来源于他和杨绛从  相似文献   
59.
三新法体制的形成与日本近代地方自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近代地方自治的形成过程中,由1878年颁布的郡区町村编制法、府县会规则、地方税规则(统称为三新法)和1880年颁布的区町村会法形成的三新法体制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三新法体制不仅初步承认了区町村的自治,而且在府县设立了具有预算审议权的府县会,并初步整备了地方财政体系,为后来地方自治的实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0.
近代中国商会商事公断处职能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近代商会商事公断处的职能和作用,相信会对构建完善的民间组织,如商会、行业协会等,提供一个很好的思路,并为消除社会矛盾与混乱、构建和谐社会基础,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