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22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17篇
管理学   75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72篇
人才学   40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344篇
理论方法论   191篇
综合类   4218篇
社会学   261篇
统计学   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185篇
  2014年   341篇
  2013年   291篇
  2012年   386篇
  2011年   394篇
  2010年   372篇
  2009年   436篇
  2008年   428篇
  2007年   388篇
  2006年   356篇
  2005年   314篇
  2004年   273篇
  2003年   271篇
  2002年   257篇
  2001年   205篇
  2000年   167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正大门之后,宋元时为礼殿所在》明代嘉靖元年(1527)扩建文庙于院左,始改建为二门。五间单檐悬山,中三间开三门,花岗石门框,左右各辟过道通南北二斋。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炸毁,1984年重建。门额正上方悬有"名山坛席"匾,撰者无考。原为清同治七年(1868)所置,抗日战争期间被炸毁。现匾为1984年复制,集清代著名湘籍书法家何绍基字而成。两旁有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上联出自《尚书·舜典》,下联出自《汉书·司马迁传》,意为岳麓  相似文献   
132.
姚鼐词综论     
姚鼐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有大量的诗文传世,却仅有八首词流传至今。多数学者认为,由于姚鼐主观上轻视词体,因此姚词的价值不能与其诗文相并肩。细究之下,姚鼐不填词的真正原因,应归咎于其"专力则精,杂学则粗"的创作思想,而非对词的轻视。姚鼐的词作也并非一无可取,而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词中的典故,体现出厚重之美;其格调上的悲凉而不衰颓,则体现出阳刚之美。  相似文献   
133.
清末词家江顺诒本着抒写性灵的创作精神,认为填词具有移性、移情而后任性的功能。他从个人情史出发,能以叙事之笔抒写自己的情感经历,袒露其多情气质;以历代描绘名花美人丽句为题,创设情境,在拓展词体题材的同时,彰显其审美眼光;基于时代氛围,咏叹落第之悲、离乱之苦及下僚之屈,抒写普通人的身世之感。在清末学者之词渐趋浓郁的词学环境下,他延续才子之词的传统,呈现出别样的风貌。  相似文献   
134.
"温李新声"作为晚唐诗坛上以温庭筠、李商隐为代表的绮艳诗风的标示,是那个时代一部分才士心理的典型结晶。它的出现不仅使唐诗的发展回归于"缘情体物"的传统,还将大历以来正式确立的"缘情构景"路线提升到虚拟与象征并用的"因情造景"阶段,对深入开发诗人的内心世界、以心灵熔铸物象有独特的贡献。其"婉曲见意"的表达方法则生成了作品特有的绵密深曲的体性和朦胧隐晦的旨趣,反映于诗歌意象的密实化、意脉的跳脱化和意境的空灵化诸多方面。而其对后世诗歌的深远影响,更在于为诗体艺术向词体艺术的延伸作了先导,体现出古典诗歌意象艺术转型的另一个重要的侧面。  相似文献   
135.
系统调查和记录基本语料,建立有声音库,这是当代汉语方言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一个新的领域。从近两年湘南土话基本语料采录的实践中发现,惯常使用的从字音入手的语料记录方法,在应对复杂的土话调查记录时出现窘境,难以顺利获取自然真实的基本发音语料;而从词语入手,以词语为中心,并同步延伸至常用句,则能快捷有效地获取自然而真实的基本语料。调查记录的语音语料要做到永久保存,广泛共享,还必须遵循统一的标注规范,利用通用的技术工具,进行充分而简明的转写和标注。  相似文献   
136.
不少语言学家在语言研究过程中对词汇和句法之间存在的同时兼有词汇和句法特征的板块结构给予了关注,并由此提出了词汇法教学。词块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加强词块教学可以提高学习者语言产出的能力,即英语口语能力及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37.
重复是信天游和小调这两种陕北民歌体裁都极为常用的表现手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两种体裁的边界更加模糊。重复根据单位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复辞和反复,前者以字、词为重复单位,后者以章句为重复单位。而信天游词文本中对前者的倾向和对后者的缺失,则呈现出其非叙事性这一不同于小调的体裁特征。  相似文献   
138.
量化词能赋予其所关涉的成分以数量意义。"群、众、凡"是先秦汉语中常见的全称集体量化词,都具有"类聚性、总括性"的语义特征,表达的是多量意义。"群、众、凡"的量化辖域范围主要关涉与之紧邻的名词性成分或其他成分,三者在量化功能上有着差异。  相似文献   
139.
《齐民要术》是中古时期口语性较强的一部农业科技著作,书中使用了较多复合词,有的复合词意义相近或相关,彼此聚合成群,形成了不同的同义词词场。这些同义词词场中的复合词在构词上都有相同的特点:即构成复合词的两个语素单用时意义相近或相关,这样的复合词应是当时的语言社团根据已有的并列式构词法创造的新词。在汉语词汇的历时发展中,《齐民要术》中使用的同义复合词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结果:由曾经常用的单音词作语素构成的复合词或易于通过隐喻机制形成新义的复合词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生命力相对较强,在竞争中也相对较容易发展成汉语中的常用复合词;使用频率低或难以产生隐喻引申义的复合词很容易退出语言交际领域,从而成为汉语词汇历史发展中某阶段的陈迹。  相似文献   
140.
相较于诗社,词社活动明显有疏离政治的倾向,词社是在随意地结集中逐渐规范发展起来的。到了南宋晚期,词社活动已较为成熟,词社集中切磋句法、传授词艺,对词派的形成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