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48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87篇
社会学   8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8 毫秒
31.
追寻卡奇亚托》被广泛誉为最优秀的越战小说,它成功地再现了美国士兵在越南的遭遇。将其置于生态批评视野中,我们可以超越看似魔幻、纷杂的后现代叙事,挖掘出作者深层的生态意蕴:士兵们追寻卡奇亚托的过程亦是他们远离战争,重返自然的过程。  相似文献   
32.
文学与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陈昌平小说从人性的探索出发,探讨了人在异化世界中的追寻自由的过程与寻找希望的艰难;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小说中历史的荒诞和碎裂感,深刻揭示了历史的虚无与文学的虚构,给读者以深思和警醒。最后,希望作家能够更好地体察人性悲悯的深度与历史苍凉的厚度,从而更好地创作。  相似文献   
33.
张东芹  史岩林 《理论界》2013,(8):140-142,95
对后现代生存困境的反思和对生存意义的追寻是道格拉斯·库普兰德小说创作的主要议题。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喧嚣的都市生活表现出异化的特征,美国梦式的宏大叙事逐渐破灭,宗教信仰的缺失给人们带来挥之不去的迷茫,后现代主义小说人物面对的是一个失去了确定意义的世界。作为一部探讨后现代语境下生存困境的小说,《X一代:在加速文化中失重的故事》从空间、叙述和信仰三个方面展现了青年一代对失落意义的追寻,真实地展现了美国后现代生存状态的窘迫、压抑和焦虑,使库普兰德对后现代人类生存状态的反思和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达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34.
《后来呢》是郭平的一部早期作品,小说故事情节时空交错,多条叙述线索并行,现实与虚构、真实与梦境、过去与现在借回忆而达到有机的统一。对个体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存在意义的追寻使这篇小说充满哲思色彩。  相似文献   
35.
五四运动孕育和催生的20世纪中国文学是在对“人”的发现和追寻中开始的。其间,由于中国在20世纪特殊的历史境遇,人的文学的几经偏离,许多时候文学对于“人”的背离甚至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成就。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时期文学在思想解放、人性解放的背景下,对人的文学的全面回归,一方面,人的文学的创作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并直接带来了文学的多元与繁荣;同时,文学过分的对于人性的“提纯”和人生“照相式”的表现,也使人的文学出现了又一种偏离。因此,在全球化、商品化的21世纪,人的文学将继续努力自觉地关注人、表现人、完善人。  相似文献   
36.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面对死亡是痛苦的。近些年来,之所以青少年"自杀"事件屡屡发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青少年对生命的祛魅和异化,因此加强对生命意义的引导性探讨,促使人们加深对生命存在价值与意义的思考,是研究解决相关问题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37.
沈从文的《边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纯美的湘西世界图景,这个艺术化的世界是作者潜意识情感的投射,寄寓了作者爱与美的人生理想,更是苗族古老文明的象征,但这个理想世界却如此脆弱,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慢慢走向幻灭,走向凄凉,而作者又不甘心精神家园的陷落,又不断进行苦苦追寻,在矛盾的沉浮中寻找希望。  相似文献   
38.
海外华文小说天生处于中西两种文学传统之中。对加拿大华裔作家张翎小说的互文研究发现,关注文学性、叩问人类命运和追寻理想是贯穿其小说的主题。张翎独特、深刻的思考使其作品超越了国家、民族、阶级、性别的局限,因而具有了普世情怀;张翎作品也不再仅限于"移民文学"的标签,而具有了世界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39.
仔细浏览媒体消息,就会发现自杀事件时有发生。所有悲剧背后蕴含的一个共同原因就是现代人生命意义的失落。本文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角度对生命意义的失落与追寻这一命题进行简析和思考,提出一些研究思路和建议,以期对生者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40.
托马斯·品钦在小说《葡萄园》中为读者展现了与传统文学截然不同的后现代空缺美学,是空缺艺术的典型文本。品钦小说中的人物面对的是一个失去了确定意义的世界,因此避免不了对人生存在主义的思考。"意义"不再是品钦小说中人物追寻的终极目标。小说中的人物本质的空缺表现为身份、性格、命运的"千疮百孔",后工业时代使人们成为精神与物质上的无家可归的"游魂"。这些都是该小说空缺性的典型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