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62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96篇
社会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嵇康哲学的超越之途是嵇康哲学的归结点。嵇康认为,不论是养生还是处世,都应该因循各自所禀受的自然本性,使其恰如其分,然后进一步超越性理,达到“越名任心”的无我之境。嵇康的思路,一方面暗示了嵇康试图沟通理性认识和精神境界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显露出嵇康在理性精神和审美要求之间的模糊与徘徊。  相似文献   
122.
庄子在进退失据的乱世中,为全身远祸、消解人生苦痛创造性的提出了独特的人生存在方式.即无用论、虚己论和随化论以及逍遥论,这是有识的弱者在无可奈何的形势下的生存智慧.庄子人生的归宿是对逍遥游的描述和验证,至人的得道、道的形象、道的特征都围绕着如何逍遥而展开的.他的无用论、虚己论、随化论以及逍遥论都是为了心灵的超越而论的.这种生存方式,一方面可以化解现世的伤害,另一方面在精神世界里提升了由逃避和思考所带来的虚空感及幻灭感.这种方式对中国人人格和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3.
重论庄子“逍遥”的实质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逍遥”作为庄子思想的指归,源于其对文明的悖论存在的文化觉醒和对哲学及人类价值观念的反思。对形而上学传统的解构和对人类理智本身所造成的悖论式知识结构的解构,使庄子哲学具有了明显的现代哲学、尤其是西方后现代哲学的特性。庄子的“逍遥”既不是对现实的消极逃避,也不具有哲学上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倾向,相反,它是对处身于文明困境中的现实人生境遇的积极承担,是以一种主体虚位的宽容心态和多视角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和看待世界、善待世界,同时也善待人类自身,这体现了庄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文明的忧患意识,因此,将庄子思想视为文化蒙昧主义或历史虚无主义哲学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124.
"道"是融宇宙本体和人生之道为一体的形而上的抽象理念.老庄的"大美"是一种微妙玄通、虚形阴柔、静寂空灵、含蓄隽永的审美追求.老庄"大境"以自由心灵感受人生,以审美态度超越人生,以精神自由为审美旨归,是道家美学思想的最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25.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对人生至为关注、反思至为深切的卓越思想家。本文采取“以思想家个人的现实存在境域为起点而展现其思想全貌”的基本方法,以时代特征为广阔背景,以人生境域为现实起点,从形下而达于形上,层层展现了庄子思想的内在关联、变化发展和整体风貌,深切凸显了自然哲学和人生哲学、认识论和本体论、思想和语言在庄子整个思想体系中应有的作用和地位。“保身全生”是庄子思想的基本追求,而心灵的自我超越则是庄子哲学的内在核心。在庄子的心灵哲学中,“以道观物”是心灵的认知方法,“道”是心灵的形上坐标,“逍遥游”是心灵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6.
逍遥是传统道家人生思想的重要精华,但它能否实现在政治领域之中呢?以玄学圣人无待逍遥观的理论为据,谢安将逍遥精神注入到了他的为政实践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也暴露出了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本文以对谢安玄学人格的探讨为主旨,对逍遥与政治的关系作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7.
庄子的"齐是非"与他对"有是非"的批判其实构成了一个是非判断的悖论,并且这个悖论导致了庄子在论齐物与明逍遥之间产生了一种矛盾的观点。但是,庄子的"化"又为人们提供了消解这个悖论与这种矛盾观点的一个契机,因为"化"就是一个从"有是非"到无是非的过程,并且也正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保证了庄子的齐物逍遥实现了的一种内在的德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8.
逍遥游》中只出现一次“逍遥”,说的是樗下的彷徨者.尽管逍遥之义并不向天分之外展开,而人之于人事中的位置实际也蕴涵于“逍遥义”中.寻求“逍遥义”,或许正需要带着《逍遥游》中瞽、聋者的视听去造访——看不见的看见,听不见的听见.浩荡两千年,庄子的“逍遥义”遍入各家思想,但各家似乎都无法独善自得.在理解庄子“逍遥义”时,不应简单将“有为”归入“儒”而将“无为”归入“道”.  相似文献   
129.
宋太宗《逍遥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逍遥咏》成书于淳化元年(990)七月,由臣属作注释的可能性更大。以五七律为多数。主旨是阐释道家义理。常用的典故是一些道家、道教概念,如“乾坤”、“阴阳”、“道德”、“大道”、“白然、”“无为”、“逍遥”、“修炼”。诗歌语言风格比较复杂,原文语言既有晦涩难懂的一面又有平易浅近的一面。注解语言则倾向于晦涩难懂。以诠释为主而缺乏形象。  相似文献   
130.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近代文学研究者开始对先前的以西方话语为标准的评判日本近代文学的方式加以反思的工作至今仍在继续.对坪内逍遥的再认识以及再评价成为引人瞩目的个案.<小说神髓>以西方批评话语"艺术"、"小说"等来建构新的文学论,这当中对西方话语的"误解"及并未与本土文化更好结合的缺陷一并构成了日本近代文学的"近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