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953篇 |
免费 | 285篇 |
国内免费 | 8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99篇 |
劳动科学 | 18篇 |
民族学 | 104篇 |
人才学 | 88篇 |
人口学 | 22篇 |
丛书文集 | 2907篇 |
理论方法论 | 403篇 |
综合类 | 4910篇 |
社会学 | 248篇 |
统计学 | 1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1篇 |
2023年 | 483篇 |
2022年 | 490篇 |
2021年 | 545篇 |
2020年 | 397篇 |
2019年 | 358篇 |
2018年 | 129篇 |
2017年 | 155篇 |
2016年 | 208篇 |
2015年 | 319篇 |
2014年 | 510篇 |
2013年 | 426篇 |
2012年 | 432篇 |
2011年 | 499篇 |
2010年 | 491篇 |
2009年 | 394篇 |
2008年 | 622篇 |
2007年 | 445篇 |
2006年 | 334篇 |
2005年 | 279篇 |
2004年 | 289篇 |
2003年 | 242篇 |
2002年 | 235篇 |
2001年 | 225篇 |
2000年 | 195篇 |
1999年 | 114篇 |
1998年 | 92篇 |
1997年 | 54篇 |
1996年 | 54篇 |
1995年 | 43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15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3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91.
92.
价值导向影响案件事实的认定、法律规范的选择以及具体法律方法的运用,法官价值决策的评价标准不是真假与否,而是恰当与否.解决司法适用的价值选择难题,需要以语言分析为切入点,将价值命题要素与其话语功能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呈现其主观性与客观性、相对性与一定程度共识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内在规定性,凸显出以一种"大逻辑观"视角建... 相似文献
93.
通过对现有逻辑论著关于语句、命题、判断三个概念的主要阐释分别进行考察 ,揭示出目前学界在这三个概念阐释上存在的混乱或不一致现象 ,并就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又从语法学和人类思维实际过程的角度 ,借助实例分析 ,对语句、命题、判断三个概念应有的特点及其关系进行了阐述 ,并从逻辑学的学科性质方面阐述了逻辑界认为命题具有真假值的缘由 相似文献
94.
意向性理论可以用来分析日常生活中更具直接性和真实性的村民公共参与.日常生活中的村民公共参与内生逻辑揭示了直接利益、初级群体、村庄权力结构与村民公共参与激发程度、组织形态、运行态势间的内在关联,展示了实践形态的民主.与此相关的微观制度建构,在操作层面上应保障村民微观制度建构者的主体地位,发挥自然村在村民公共参与运作中的实体性作用,并进一步扩大村民代表大会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95.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中国的主流经济学经历了从传统主流向当代主流的嬗变,主流化嬗变背后的历史逻辑是中国发展模式的变迁,同时也引起了理论范式的相应变化。传统主流的局限主要是释读化研究倾向所带来的,表现为违背问题意识导向、混淆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无法形成逻辑一致的分析框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流化发展及其创新仍面临着认同之困、体用之困、转换之困等诸多困境。为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必须处理好:(1)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形成公平的学术研究环境;(2)思想与工具的关系,形成正常的学术价值取向;(3)规范与嵌合的关系,形成科学的学术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96.
中国政府公共信息服务问责制改革价值为何能够存在,中国政府公共信息服务问责制改革的价值内涵是什么,中国政府运用何种方式进行公共信息服务问责制改革,其间的判断和推理就是中国政府公共信息服务问责制改革的价值逻辑.中国政府公共信息服务问责制改革价值逻辑的一个层面是存在逻辑,即存在的条件,包括社会条件和问题条件.公共利益和问责效率是中国政府公共信息服务问责制改革价值的内容逻辑.遵循制度变迁规律和把握好行为的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是中国政府公共信息服务问责制改革价值的行为逻辑. 相似文献
97.
98.
情势变更原则作为一种分配意外风险的规则,可以节约与分配风险相关的交易成本。事实上,无论是理论基础、法律效果还是适用条件,情势变更规则无不具有令人信服的经济学逻辑,始终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中心目标。 相似文献
99.
耿彦君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3,2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主体性问题的讨论,在"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形成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产生了巨大作用。对于"人"的理解,已在不断地超越旧有的思想倾向,由抽象转向具体,由形式转向内容。 相似文献
100.
张培英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9-63
人类生存发展中所面对、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作为“人学”的文学也一直以艺术的方式探索和解答着这一问题,文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鲜明而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文学中人物形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神魔化阶段—常人化阶段—扭曲化阶段。这一发展轨迹反映了人类主客体关系的状况:主客体之间的混沌统一及人类主体性迷茫和幻想提升—主客体之间的现实统一及人类主体性确立和发展—主客体之间的统一被破坏及人类主体性由扩张导致失落,形成新的迷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