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6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74篇
社会学   12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连接”并非专指连词的运用 ,代词和副词也常用来衔接上下文 ;恰当地使用过渡词语以及重复关键词也常常能取得连接的效果。连接手段主要是通过三种形式来体现 :表明逻辑关系的连接手段 ;表明句子语法关系的连接手段 :用词汇本身意义来表达的连接手段。  相似文献   
22.
公文语言的文学价值,是通过语言的逻辑性和形象性来实现。公文语言的逻辑性,表现在事理的环环相扣,达到准确、精练之目的;公文语言的形象性,则引起浅表的审美快感,使读者尽快入围。  相似文献   
23.
新疆的跨越式发展是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而南疆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南疆民族地区是指新疆天山以南的五地州,包括阿克苏、巴州、喀什、和田和克州,是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体的区域。笔者主要是从南疆跨越式发展的逻辑性和现实性的角度进行分析,进而论证南疆跨越式发展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4.
语文教学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语文既是一种工具,语文教学则是一门艺术。深受学生喜欢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艺术性,更要讲究问题内在的逻辑性。  相似文献   
25.
中国文学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逻辑性,因而应该通过对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文学取向的"多样化"和"主旋律"及文学评价标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关系的认识来彰显这种逻辑性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从而构建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文学人民性构成的核心价值体系,以引导文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6.
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化语境的“发现性语境”时期研究的分析,指出其典型表现为对“西方文化”的不可分析性认知和中国对“中西方文化关系”的非逻辑性认知:对“西方文化”的不可分析性认知,第一体现在对“多元的西方文化”的缺乏分析性认知;第二,体现在“文化背景”的不可分析性认知。对“中西方文化关系”非逻辑认知,第一体现在对本土性“文化立场”的错位认知;第二,体现在对西方文化中的“东方学”缺乏认知。并提出,“发现性语境”的“不可分析性与非逻辑性”特质,使中国当代文化语境的第一时期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呈解构与被解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27.
现代逻辑的理念比传统逻辑更强调推理思维形式的有效性。在西方客观报道中,记者常运用逻辑思维规律,对事实进行认识、判断、推理、分析和综合,进而选择事实报道事实,对报道中所运用的常见类型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等思维形式所产生的结论(观点),即让受众从其中所得出的结论(观点)的或然性与必然性进行有效式的正确分析与估量,并同时注意不同话语语境下所容易产生的逻辑错误,从中提高报道的有效性。这样,使客观报道更具内在的逻辑力量,使客观报道的经验性更具规律可循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8.
实证主义法学方法所坚持的纯粹法学的思维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实现法学科学性的方法论,为此必须坚持法学科学性与伦理价值相分离的历史思维方式。只有这样的思维方式才能实现法律规范及法学的逻辑性、推理性和体系性,实现法律的独立性、确定性和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29.
孙际垠 《秘书之友》2006,(12):25-27
公文不仅要文字通顺、条理清楚、方便阅能写为“太平天国庚申10年9月24日”。读理解,而且要体现它特有的政治性、业务指2.在下列几种情况下,表示时间概念应使导性、定向表达性、思维逻辑性和直书不曲、用阿拉伯数字。特定的体式要求等特点。由于表达特定内容的①公文标题中的年  相似文献   
30.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忽视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逻辑性和承续性的存在。本文着重从民族利益、阶级利益角度,从爱国主义原则出发,阐述了近代数次社会变革之间的因果和承续关系,从而推动教师的史学观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