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24篇
  免费   434篇
  国内免费   94篇
管理学   1217篇
劳动科学   37篇
民族学   137篇
人才学   228篇
人口学   28篇
丛书文集   4540篇
理论方法论   778篇
综合类   8013篇
社会学   986篇
统计学   88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196篇
  2022年   171篇
  2021年   265篇
  2020年   242篇
  2019年   275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240篇
  2016年   291篇
  2015年   478篇
  2014年   877篇
  2013年   819篇
  2012年   974篇
  2011年   1061篇
  2010年   894篇
  2009年   1010篇
  2008年   1201篇
  2007年   994篇
  2006年   920篇
  2005年   823篇
  2004年   824篇
  2003年   792篇
  2002年   817篇
  2001年   631篇
  2000年   372篇
  1999年   242篇
  1998年   146篇
  1997年   138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德育是相对滞后的,过去德育的意识形态性过于突出,且效果也不理想.德育最起码的要求是道德,要重视德育的文化内涵才能不断提高德育水平.必须坚持爱国主义是德育的主旋律,同时德育内容要适应日益国际化的中国对年轻一代素质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42.
《红字》问世一个半世纪以来 ,中外评论界就其主题研究见解颇多。在探讨其主题的道德意义上 ,西方评论界较普遍地认为《红字》中宣扬的是人生来皆有罪的清教教义 ,小说的主题是论罪恶。本文探析了《红字》主题的道德意义 ,即《红字》主题思想的主旋律不是论罪恶 ,而是论人性 (包括善与恶 ) ,论道德行为 (包括德行与恶行 )。它不仅无情地揭露和鞭笞了人性和人类道德行为中的假恶丑 ,而且大力颂扬了人性和人类道德行为中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43.
长期以来,如何把英语精读课上成同学们喜闻乐学的一门课,一直是英语教师探索的问题。根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实践,教师应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出发点,围绕具体的教学要求,精心指导学生,搞好英语精读教学,使英语精读课成为向课外延伸的原动力,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笔者以知识点和语篇的讲授为例,谈了在英语精读课授课艺术方面的尝试。  相似文献   
44.
近三十年国内研究生科研状况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研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研究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作重心的转移,为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研究生科研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由此,也引起了研究者们广泛的关注和研究。鉴于此,本文就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国内对研究生科研状况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经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取向上,多为理论思辨的定性研究;在研究内容上,集中在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道德、学位论文的相关内容等方面;在研究结论上,既有一致性,也存在差异。基于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今后研究的几点建议:研究取向需多样化、综合化;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扩展等。  相似文献   
45.
由于伦理道德是针对普通公众的社会规范,要使普通公众都能自觉地遵守它,就必须使普通公众能了解、认同它,伦理道德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它的传播教育方式与文学艺术有着天然的联系。古往今来,凡是有效的伦理道德传播都充分地运用了文艺及其它载体,单纯的道德说教往往难以凑故。21世纪的中国高校道德建设理应汲取人类数千年历之中形成的有效的道德教育方式,在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中,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文艺教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46.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中,从农民转变为市民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很长时期内,这些人只能被冠之为“准市民”。现在,很多地方只注重经济等“硬件”的发展而忽视一些配套的“软件”建设,这使得“准市民”的道德状况呈现一种二难困境:他们既带有农民的色彩又在艰难地适应市民的道德准则。在这样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特殊人群在特殊时期的特殊道德状态”,如,知行脱节,道德失范,道德评价不公正,等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准市民”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47.
张大为 《南都学坛》2007,27(1):63-64
随着世纪之初,中国诗坛理论研讨和创作新质的出现,“诗歌与道德伦理”这一古老的话题,已逐渐成为一个热点。然而,值得指出的是,“诗歌道德伦理”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话题为何要在这一时期出现?它是如何接续以往的诗歌历史并浮出历史的地表?为了能够将这一现象进行更为清晰的分析,并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我们相继邀请了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任教的老师,以及曾在中心就读的博士,开展了一次关于“诗歌道德伦理”话题的研讨。其间的文章,除了以直接切中论题本身的方式展开论述外,还包括诸如诗歌道德的承担及其层次内涵,以及在回顾新诗历史发展的基础上,“诗歌与道德”的现实意义,等等。我们期待这些文章在较为全面地把握历史与现实的前提下,将此问题的研讨导向一个更为广阔、深入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48.
在价值诉求多元化的今天,哲学是否还能应对"什么是正确的生活"这一基本伦理问题呢?根据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伦理观之见,"差异性"或"多元化"内在地是现代性的一种特征.与此相应,"什么是正确的生活"已变成了一个开放的问题.任何试图对这一问题作出判断的道德原则都应当包含合目的的、善的以及公正的三重意义.  相似文献   
49.
张勇 《老年世界》2008,(23):30-30
老年人再婚,一般出于生活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生理上的需要。然而,由于老人的经历和生活环境等与初婚者不同,他们的心理较复杂,因而产生再婚心理动机也千差万别。有的为了摆脱生活的不便,有的出于经济拮据与生活的压力等,也有的想通过再婚得到遗产,改善住房条件,解决户口进城或为了子女就业等。婚姻的幸福,需要有爱隋做保证,只有从爱的需要出发而产生的再婚动机,才能通过再婚得到幸福。  相似文献   
50.
杨芳 《社会科学论坛》2007,(11):102-106
终身道德学习是一种现代道德教育的新思维和新模式。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和教育人类学为终身道德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和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抉择则为终身道德学习奠定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