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421篇 |
免费 | 397篇 |
国内免费 | 15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503篇 |
劳动科学 | 79篇 |
民族学 | 220篇 |
人才学 | 271篇 |
人口学 | 81篇 |
丛书文集 | 3038篇 |
理论方法论 | 565篇 |
综合类 | 8767篇 |
社会学 | 1241篇 |
统计学 | 20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4篇 |
2023年 | 391篇 |
2022年 | 441篇 |
2021年 | 523篇 |
2020年 | 475篇 |
2019年 | 419篇 |
2018年 | 193篇 |
2017年 | 321篇 |
2016年 | 388篇 |
2015年 | 579篇 |
2014年 | 1151篇 |
2013年 | 950篇 |
2012年 | 1119篇 |
2011年 | 1210篇 |
2010年 | 1084篇 |
2009年 | 1098篇 |
2008年 | 1286篇 |
2007年 | 898篇 |
2006年 | 655篇 |
2005年 | 599篇 |
2004年 | 504篇 |
2003年 | 437篇 |
2002年 | 321篇 |
2001年 | 246篇 |
2000年 | 201篇 |
1999年 | 110篇 |
1998年 | 63篇 |
1997年 | 49篇 |
1996年 | 31篇 |
1995年 | 28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肖名丽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人们对隐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狭到宽、从表层到深层的发展过程。隐喻不仅仅是语言内部的修辞手段 ,而且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息息相关 ,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隐喻作为思维工具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性特征 ,为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理解隐喻现象提供了心理基础。隐喻作为语言现象又体现着文化的差异 ,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约定性。 相似文献
32.
吕美娣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质性问题是产权结构改革 ,其基本的趋势是产权结构多元化。只有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 ,国有企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企不分的弊端 ,才能实现人力资本与货币资本的结合 ,从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扩大社会产出 相似文献
33.
34.
山西作为我国的能源大省,研究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深入剖析了山西走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的基础上,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山西作为能源和资源大省走可持续道路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5.
《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与云南少数民族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机结合起来,以云南超越式特色充实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理论。 相似文献
37.
一、背景运动技能作为"身体认知"是人类认知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必须遵守认识事物的规律。多年来,我们一般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从局部到全体、从分解到完整的来设计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但落实到一个具体项目的技能教学时,我们一定要根据这个项目的特点来确定其应该遵循的规律,否则,运动技能教学的质量和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效果就会大大下降。例 相似文献
38.
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道路探析——以鄂温克民族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鄂温克族为例,探析了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道路,分析总结了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39.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初心使命,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始终,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独特而深刻的内涵。救国重任的历史呼唤、建国重任的发展需求、兴国重任的时代转换和强国重任的实践映照,推动党始终保持“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鲜明特质,彰显了党的强大思想优势、政治优势、精神优势和道德优势,构成了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确立、深化发展、赓续弘扬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40.
在教师队伍治理现代化语境下,边疆“双一流”高校亟待关注教师的职业获得感,以促进教师队伍的稳定。调查边疆“双一流”高校教师职业获得对职业获得感的影响,发现年收入、住房福利、职称评聘、信息技术支持、经费、工作环境感受、工作负荷等为增感因素,对教师获得感有显著正向影响;访学进修为负感因素,对教师获得感有显著负向影响;教学奖励、职务晋升、企业实践、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为无感因素,未显示对职业获得感的影响。同时发现教师的高层级职业获得感缺失。建议边疆高校重视教师获得感的预警作用,把握教师队伍治理的主动权;主动开展滴灌式教师获得感管理;营造高校对教师自主性的包容机制,弥补高层级职业获得感的缺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