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15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20篇
管理学   230篇
劳动科学   16篇
民族学   67篇
人才学   4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363篇
理论方法论   174篇
综合类   2352篇
社会学   171篇
统计学   22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174篇
  2014年   310篇
  2013年   248篇
  2012年   264篇
  2011年   284篇
  2010年   283篇
  2009年   284篇
  2008年   303篇
  2007年   251篇
  2006年   254篇
  2005年   176篇
  2004年   194篇
  2003年   145篇
  2002年   139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史华慈的<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以为严复作<天演论>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反驳赫胥黎,替斯宾塞辩护,是不能成立的.这涉及到严复令史华慈大感困惑的一点:在决定论和唯意志论之间游移.这多少是因为史华慈深谙西方哲学中决定论和唯意志论的对立,而对中国哲学中从荀子到刘禹锡、柳宗元等,在传统的"天人之辩"上,主张"天人相分"的传统缺乏深入的了解,而严复恰恰是继承了这一传统.严复的理路,还可以在儒佛乃至民间心理中寻找到更多的依据,而史华慈所说的"力本论"其实是其一贯之.  相似文献   
22.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是围绕“美是上帝的名字”展开的。其中通过三位一体、创世、成肉身、救赎和永生等基本教义的讨论,深刻揭示了美与真、善的关系,爱、与信、望的关系,认识、意志、情感的关系,以及从对事物的美的欣赏到静观上帝--美本身的心路历程,不仅充分反映了中世纪人们的审美理想,也概括了人类某些共同的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23.
“三戒”之说,“屏四恶”思想,“绝四毋”之说,“尊五美”思想和“三贵之”是儒家“德性”智慧的结晶。现代企业“形象管理”理论认为,成功的企业管理是由管理者的内在德素质和外在礼仪形象决定的。打造企业家的“德形象”,实施“自我管理”,应当从儒家“德性”智慧中汲取丰富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4.
经”首篇是《老子》全书之总纲,当从“以老证老”、考虑语境、整体把握这三原则出发来考察,方能正确地阐释本章之旨。其中“”是一种不可名状的、形而上的“非常之”,而“无”和“有”则是老子分别对远古蛮荒与近古物质两个时代的称呼。  相似文献   
25.
章学诚所构建的理论以""为基础,共分三层,即天、人、先王之,三者是由普遍性到特殊性,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这三层""说中,章学诚尤其重视第二层的人,并由人为基础将经世致用学理化,并进一步将"六经皆史"纳入其中,从而完成了"六经皆史"理论基础的构建。至此,章学诚成为了中国传统史学致用思想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26.
试论庄子的“道”与中国浪漫主义艺术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浪漫主义产生于对真与美的追求中。庄子的“”与浪漫主义艺术是相依相承 ,互为因果的。 (一 )“”是浪漫主义艺术产生的思想基础。 (二 )表现“天籁”美的最佳方法是浪漫主义。 (三 )浪漫主义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27.
儒、释、三家哲学的共同特正是“无我相”;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根本精神也是“无我相”,代表儒释三家精神的诗人屈原、王维和陶渊明三派诗歌,以艺术手段显现至高无上之境──“物我皆忘”,“物我一体”、在此境界之中,诗歌作为艺术家心灵的外化,绝不是中纯的语言文字对情感的渲泄,而是生命中修炼境界的极致,通达这种“无我”的人格境界和艺术精神,正是中国诗歌艺术的根本精神,  相似文献   
28.
29.
30.
李俊 《兰州学刊》2007,(10):173-174,214
关于苏轼与潜初会的问题,学界有徐州说和密州说,且一直以徐州说为主导.搜检辩析相关材料,可以充分证明二人在熙宁年间初会于杭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