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32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74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91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71.
阐述共同危险行为的创立和在我国的发展, 以及它的定义和法律特征, 受害人受损的原因在于数个危险行为人中的实际加害人危险行为,而非全部共同危险人的危险行为.在主观方面,无论是在共同侵权行为中还是在共同危险行为中,行为人均存在"意思联络".在客观方面,共同危险行为不重行为的一体性,而注重加害人的不能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2.
眼下,远避尘嚣、思农之乐、回归自然成为许多城里人的时尚追求。过去有句话“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郊区一套房”,现在许多人改变了观念,他们认为:“能在郊区睡张床,赛过城里一套房”。为什么?空气污染、交通拥堵、房价高昂、食品污染都将幸福指数的红箭头指向了越来越远的北京郊区。  相似文献   
173.
基于风险竞技场理论,通过对BOBO 城垃圾分类转运站事件的个案研究,审视了邻避风险的社会生成逻辑及其运作机制,从而揭开了“中国式邻避冲突困境”的症结。首先,作为一种社会互动的产物,不同风险心智图式及风险建构策略是风险竞技场中邻避风险运作的内驱力,即风险认知结构错位是博弈双方风险沟通失败的重要原因;其次,家园意识崛起及制度化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导致社区居民采用非常规行动以打破政府单方主导的博弈规则,进而实现利益诉求的非正式表达;最后,一方面邻避项目是地方领导者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它引起的群体性事件会侵蚀政府权力行使的社会基础,从而导致地方政府的执政危机,使得博弈双方的风险互动陷入新一轮的“立项—抗议—停止”之中。  相似文献   
174.
175.
独特的生存环境、宗教信仰、自然禁忌等造就了高原藏族灿烂而神秘的传统文化,他们在生活方式、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无不体现出人与自然环境的一种良性互动关系。本文以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拉布寺的"避杀生"为例,解析了神秘的藏族文化所包含的生态环境价值,同时探讨了藏族文化中的生态环境价值得以实践的法资源应包括国家法、佛教教规以及以道德和民间风俗习惯为主的乡规民约等因素。  相似文献   
176.
陈娟  蒋悟真 《学术研究》2023,(5):80-83+96
依托单位是科研项目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支撑、服务、协调、管理等作用。我国现行依托单位制度建构尚未摆脱传统权力思维窠臼,存在与科研资助机关、科研人员之间法律关系定位模糊、法定职责认知错位等运行困境。通过梳理依托单位制度的发展沿革发现,依托单位制度的产生是科研项目管理保障诚信与效率、自主与监督之间平衡的产物,应以契约精神明晰与科研资助机关、课题组负责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完善依托单位权责配置与制度保障,最终实现依托单位治理法治化。  相似文献   
177.
刘军  周建国 《江海学刊》2023,(3):150-157+256
避责”概念在中国研究中指向了不同现象,但在既有研究中未被有效区分,从而导致了中国避责研究的碎片化和同质化。因此,有必要厘清中国避责问题的表现形式,并进行溯源分析。从政治哲学的“自主性—责任”视角来看,权责对应关系的异变是避责研究的起点。中文“责任”包含积极责任和消极责任双重语义,中国的避责问题表现为卸责、避免被问责和避免公众指责三种形式。卸责源于地方行动者面临的权责不对称困境及责任模糊留下的漏洞;避免被问责可归因于下级行动者面临事责繁重和自主性不足的矛盾;避免公众指责是公共管理主体在绩效合法性压力下规避政治风险的结果。未来的研究应当关注央地间和组织成员间的策略互动,从而促进中国避责研究的“动—静”结合。  相似文献   
178.
王青斌 《中国社会科学》2023,(11):24-44+204-205
对于行政不履责案件的司法审查,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存在着较大争议。行政不履责司法审查体系链的构建对于促进行政法治建设意义重大。在法定职责的判定方面,除了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对行政机关的职责范围予以明确外,规范性文件、“三定规定”是“法定职责”的判定依据,先行行为、行政允诺、行政协议、权责清单不是判定依据,而会议纪要则只能作为法定职责的补充判断依据。可被诉请履行的行政职责,必须满足职责具体明确、具有实际履行效果等一系列条件。根据表现形式,不履行可以分为明确拒绝履行、怠于履行和未能完整履行三种。对于不同类型的不履行,司法机关应当采取不同的司法审查标准。在司法机关认定行政机关有未履行的法定职责而行政机关的抗辩事由满足形式要件的情况下,司法机关还应对行政机关所提出的抗辩事由进行实质性审查。  相似文献   
179.
邻避效应是民众对项目负外部性的强烈排斥,而反邻避是民众对项目正外部性的积极争取.基于府际博弈和草根动员的两个维度解释反邻避效应发现:在府际博弈中,项目的正外部性驱动着地方官员的行为动机,权力关系网络决定着博弈双方争夺项目的话语权,博弈结果的非均衡性困境从外部增加了反邻避效应的风险;在草根动员中,地方政府的默许加剧了民众相对剥夺感和不公平感,进而以联名诉求的方式催生舆论施压,"一闹就给"的回应方式推动了效尤效应,引发决策失误,内部加剧了反邻避效应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0.
我国环境问责的制度实践先后经历了初创、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当前,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构成新时代环境问责的基本底色,推动着我国环境问责制度日臻成熟,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在以法治为视角对现阶段环境问责实践进行检视时,可以发现其还面临适用依据不完善、问责主体及其职权设置法定性不足、责任对象权责对应不强和制度运行法治镶嵌有限等困境。需要明确环境问责制度发展的法治路向,实现环境问责的法律完善、主体法定和权责一致,在制度运行中镶嵌程序正义、民主参与、公开透明和权利保障等法治价值和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