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57篇
  免费   198篇
  国内免费   20篇
管理学   143篇
劳动科学   8篇
民族学   1092篇
人才学   23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822篇
理论方法论   170篇
综合类   2017篇
社会学   263篇
统计学   3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113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248篇
  2013年   282篇
  2012年   382篇
  2011年   346篇
  2010年   342篇
  2009年   306篇
  2008年   333篇
  2007年   300篇
  2006年   278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205篇
  2003年   168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51.
152.
从异域到本土——旅游人类学的西学东渐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旅游人类学的发仞到成长,从西方到东方这一传播过程,介绍评价了相关的旅游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并强调指出旅游研究的视野应主要以文化为切入点,旅游的核心和灵魂是文化,这对于我们能比较全面、客观、科学和理性地认识和处理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带来的种种文化变迁,各种社会利益冲突等是极其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3.
154.
在“写文化”思潮影响下,“村民日志”是中国人类学界较早出现的一类实验民族志文体。“村民日志”让研究对象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但研究对象发出的声音并未真正进入人类学领域,这成为困扰中国人类学界的一个理论问题。马库斯新近倡导的合作人类学理念传入中国后,又有学者从合作人类学视角审视了“村民日志”,对“村民日志”实践合作人类学理念寄予了希望。对“村民日志”的文体规范及其局限性展开分析后认为,“村民日志”的文本内容具有琐碎式叙述的特点,影响到了读者的阅读感受。将具有类似文体特征的“村民日志”与《桑切斯的孩子们》一书放在一起比较后指出,研究对象的声音要能够真正进入人类学领域,需要人类学者与研究对象展开精诚合作。这种合作也体现了人类学民族志撰写的折衷主义,民族志研究要兼顾民族志的本体论和知识论功能。  相似文献   
155.
迈向田野的书法人类学,其认识论的前提便是寻求人的相互看。因此,需要从人的相互看的相互性视角的理解出发去看待书法的存在及其与人类学之间的关系,这实质就是一种在田野之中感受或体会到的书法的存在。书法的书写,其根本而言是基于人的媒介物书写能力的体现,其沟通性的价值在社会与文化的整体性关联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在人的这种书写能力表达的背后,书写有着一种从神圣性到纯粹信息传递的转化过程,由此带动当下时代书写的大众化趋向的发生。而书写大众化潮流的发展确实给予了书法人类学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字如其人”观念以新的理解。对于迈向田野的人类学而言,现代世界的文化转型大背景显然成为书写与书法新的存在方式的基本参照,而一种新跨界的书法理解由此而得以发生。  相似文献   
156.
诗歌、歌曲和舞蹈作为交流的工具,超越了音乐的诸多限制.它们在传达某种信息上所需要的那种转换,实质上是以数字来表示的.本文所介绍的诗歌、歌曲和舞蹈的数字原则的应用,极好地说明了它们有着明确规定的数字人类学根据以及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7.
医学人类学的简单定义,可以说就是将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在健康、疾病、苦痛、医药与治疗等研究领域上.要了解医学人类学的发展与内部分支,不能不回顾其祖系人类学的轨迹.而所谓的医学人类学的中国想象有两层意思,一是美国人类学界对中国研究的想象,另一便是医学人类学在中国可能有什么样的发展想象.  相似文献   
158.
159.
柳树滋 《江汉论坛》2006,42(8):56-61
人在脱离了动物界进入社会之后,在人的生物进化中止(基本中止)的地方,开始了人类更加迅速且不断加速的社会进化,实验手段、数学工具和与之相联系的物理想象力始终是人类社会进化的重要条件,它们为人的认识通向感官接触不到的领域开辟着无限深广的道路。科学认识的人类学特征在生物学意义上的不可超越性,决不意味着它在社会学意义上也是不可超越的,只是给这种超越加上了人类学的形式,和必须投影到人类实践平面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0.
人类学笔记,还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初答叶志坚先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东  林锋 《东南学术》2006,(2):77-86
本文是为促进学术交流,就叶志坚先生的<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还是"人类学笔记"--与王东、刘军先生商榷>(<东南学术>2005年第3期)一文而作的.叶文对我们之前在<哲学研究>2004年第2期的<"人类学笔记",还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为马克思晚年笔记正名>一文中关于为马克思晚年笔记正名,并将"人类学笔记"流行称谓更名为"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的观点及理论根据,提出了他的不同意见.对此,我们将在本文中,就叶文提出的主要问题、主要观点,其中包括叶先生本人的一些在我们看来不够妥当的观点和看法,结合我们的观点,作相应的分析和说明,与叶先生及学界同仁进行一次深入的学术探讨.我们主张,为恢复马克思笔记本来面目和马克思晚年思想原貌,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根本超越长期以来流行的"人类学笔记"错误称谓,确立对笔记的科学解释--用"国家和文明起源的历史哲学研究"来解释马克思晚年笔记,并将笔记更名为"国家和文明起源笔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