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新世纪文学"八大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文学"是对以全球化、都市化、生态化、市场化为显著标志的21世纪现代生活的艺术观照方式.作为一种具有前瞻性和召唤性的价值倡导,"新世纪文学"应该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依必然律和可然律预设,"新世纪文学"存在或隐或显的八大趋向:文学观念多元化,人文视野全球化,艺术表现自便化,题材范型都市化,生活关怀纪实化,生态主张明朗化,传播路径电子化,接受行为市场化.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角度考察,上述判断和展望至少彰显出四种意义:一是撩起作家在世纪初的创作起跑意识;二是考验文学批评家的现实观察与未来引领能力;三是部分促成新世纪文学格局的调适与新变;四是为新世纪的文学研究搭建新的话语平台. 相似文献
62.
本文在简单地回顾上海的都市化历史后,着重从酒吧、小资、文学、消费、怀旧几个方面,研究上世纪90年代形成发展上海文化的后现代色彩,分析了后现代语境中的身份焦虑,并对上海都市文化的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63.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呼吁追寻和挽救传统乡村民俗文化的同时,发现都市中的传统民俗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给民俗文化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日本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首先在都市民俗文化存在的空间——都市及都市与乡村的关系、都市民俗文化的历时变化——都市化与近代化、都市民俗文化本身的范围等三方面实现了理论研究上的突破。我国在此虽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显然还存在概念模糊、理论零散等问题,从日本的研究成果中我们或许可以获得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64.
黄平芳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05-110
旅游业成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为进一步拓展旅游城镇化研究,从灵云村的长期田野调查出发,系统分析村落社区的旅游城镇化。观察灵云村近30年来的发展,旅游业虽然并不是绝对的主导产业,但有力推动了村落城镇化进程,使村落在人口结构、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大众传播、思想观念等方面向都市生活转变。 相似文献
65.
谢松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12):44-48
乡村都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是目前学术界正从多角度展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运用法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对该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在目前的乡村都市化进程中,因村民的土地权利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而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仍待建立,利用征地牟利的情况依然存在;因就业等相关配套保障机制不完善,失地村民的生存权益保障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等等。而目前,不顾本土实际情况严格推行国家法可能造成村民利益得不到保障,而放任村民依据传统的习惯法、民间法解决土地使用、分配等问题,国家的利益又可能受到侵害。这就需要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充分尊重本土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因“村”制宜推进乡村都市化土地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66.
67.
周大鸣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本文是湖州凤凰村追踪研究成果之一。以凤凰村为例对人多地少的乡村经济发展之路进行了分析。其一分析了解放前经济的密集化,其二分析了乡村合作化时期的经济过密化,其三是讨论了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和乡村都市化。 相似文献
68.
都市化是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的体现,其进程反映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不断调适的过程.都市民族文化变迁既需要少数民族自觉和主动适应新环境,又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继而期冀构建都市和谐民族社区. 相似文献
69.
70.
都市消费文化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化进程使城市社会固有的消费功能获得极大的提升,这是消费要素在后工业社会中被高度重视乃至无限拔高的根源。马克思的消费理论以消费与生产的相互适应与相互依存原理为基本逻辑框架,又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有机整体为总体理论背景,因而完全不同于当代消费文化研究者对消费功能的神奇夸大与无限吹胀,后者充其量只是对马克思"消费直接是生产"、"消费表现为生产的要素"、"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消费浸入精神生产"等命题片面理解与发挥的结果。在消费时代,生产仍在继续,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并没有终结,而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为有机地统一起来。特别是从自然环境保护与精神生态建设的角度,对当下理论界与社会思潮中日益泛滥的消费意识形态进行全面的批判性反思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