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18篇
综合类   44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51.
三清山的“雷霆都司”古印是道教的重要印玺,被广泛用于各种道教法事之中。但自出土以来,一直缺少应有的研究,致使该印印文被长期误读。本文通过对道教原典的比勘,确认了古印在道教中正式名称,并对其来历、产生时代、功能用法、印文书体及其理念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2.
民间手写文书在用字上很不规范,常常书写俗字、通假字等.此类用字问题也是民间文书整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文章对《姜元泽家藏契约文书》中有关俗字的误释、漏释问题进行了辨析与补正,并强调指出对民间用字的释读要力求准确和规范,而对于像清水江文书这类弥足丰富而珍贵的民间文书尤应如此.  相似文献   
53.
罗素以哲学家的恢宏视野,以文学家的散文笔法,结合自己独到的见解妙趣横生地描写了西方哲学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在罗素的哲学史著作中,充分地展示了他独到的哲学观、哲学史观和汪洋恣肆的撰写风格。  相似文献   
54.
何欢欢 《西藏研究》2008,63(1):31-53
"皈敬偈"虽然只是<中论>的引子,却道出了<中论>最核心的思想--"八不"缘起.文章通过简单对比<青目释>和<无畏疏>中所依据的"皈敬偈"及其疏释,试图分析这两部注疏在内容(义理)、思维方式和论证手法上的异同,以弥补仅凭汉译文献理解<中论>所造成的局限,为更丰富地理解"八不"以及龙树(中观派)的基本思想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5.
新世纪以来,马列文论经典文本释读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困扰着马列文论研究的进一步推进,经典文本解释上的混乱日益需要建立科学的释读规则,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解释学,以引导马列文论研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新发展。当前马列文论经典文本的释读,应着重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即翻译、语境和思维方式方面,这三个方面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论解释学建构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6.
以另文对正文加以解释补充的著作形式也是古已有之 ,几乎是与书籍同步出现的。以符号助读或释读也是一种古老的阅读方式。这些符号至汉时已相当规范 ,汉时已有了句读的记载 ,《说文解字》中有对这些阅读符号的解释。但是 ,以前由于没有见到实物 ,尚难对具体情况作出分析 ,近年来 ,出土了大量战国竹简文书 ,部分简书上有一些阅读标记 ,根据这些 ,我们可以对早期阅读方式作一些具体分析。上博简《孔子论诗》中有多种墨标符号 ,将它与其郭店简等比较 ,可看出它们的一些具体功能。有一些也体现了作者对文本的独特的理解。  相似文献   
57.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孔子诗论>篇的一号简,其"(阝口口忞)"字的释读是一老大难问题.马承源读为"离",范毓舟、李零、饶宗颐、林素清、王志平等读为"吝",何琳仪读为"陵",竹木、李学勤、裘锡圭读为"隐",濮茅左、邱德修等读为"泯",张桂光读为"怜",周凤五读"文"而训为文饰,李锐读为"忞",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58.
瓦虽然只是建筑材料,但瓦当的装饰纹样,却具有符号的超值功能.通过对大和瓦当的纹样释读,不仅明了日本佛教的源头,以及佛教文化的演变过程,并认识日本的原生文化,是吸取中国文化的滋养而形成其特殊的风采.中日两国人民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文化交往中,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是无法磨灭的,应该十分珍惜它.  相似文献   
59.
走马楼 J2 2 - 2 5 4 0号木牍的释读 ,已经有多篇研究成果发表 ,诸说各有新义。但是其中仍然存在值得商榷的问题。对照图版 ,参考有关文献资料 ,可知已经发表的对于“廖直事”、“罪深重”、“审前后”等文句的释读意见可以讨论。  相似文献   
60.
巴蜀文字是战国时期开明王朝遗留下来的文字,音义久已失传.近年考古发现的器物上,有不下300个独体文字可供研究.考证发现,巴蜀文字常与古汉字共存,因而可用对照法加以解读,从而找到某些巴蜀文字研究的突破口.同时,对巴蜀文字的音义推测,可以分析研究巴蜀文字的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