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5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110篇
人才学   19篇
丛书文集   246篇
理论方法论   51篇
综合类   887篇
社会学   80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武宁打鼓歌是流传于江西武宁县的一种配合集体劳动的山歌。有关打鼓歌历史渊源、表演形式、音乐特点、歌词风格等方面的研究,对弘扬、发展江西民间音乐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2.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光辉的历程》中一个个真实感人的 故事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我看到了充满爱的中国,看见 了坚强的华夏子孙。脑海里总是出现一幕幕令人振奋、激动人心、 可歌可泣的画面。  相似文献   
43.
李萍 《创新》2023,(6):23-31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利于让世界认识更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华文化。文章以“歌者”“乐队”“节庆”“书籍”为线索,分析现代背景下壮族嘹歌文化的传播规律,并以嘹歌为例探讨少数民族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问题,提出在传播环境层面理顺“乡土交流”与“世界共享”的关系,在传播机制层面理顺“在地传承”与“跨界传播”的关系,在传播方式层面理顺“文化守正”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对当下少数民族文化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4.
45.
陆路 《江汉论坛》2022,(7):78-82
送别诗是汉晋北朝重要的诗歌题材,而作为都城的洛阳是文士的聚集地,是送别诗重要创作中心。西晋洛阳送别诗近一半是四言体,还有些送别题材是依附于赠答诗表述之。永嘉之乱后中原世族大都南渡,洛阳送别诗创作亦趋沉寂,北魏迁都洛阳后,送别诗创作有所复兴,随着南北文化交流,五言送别诗逐步增多,北朝送别诗亦逐渐走向独立。北魏末年因战乱迁都邺城,洛阳送别诗创作再度衰落,隋代之后有所恢复。对洛阳送别诗的考述可大致理清汉晋北朝送别诗的特点和发展脉络,亦可为汉晋北朝诗史及文学地理等研究提供某些基础。  相似文献   
46.
蔡纪风 《船山学刊》2022,(1):117-128
在清代文化政策的高压之下,《明夷待访录》始终处在思想潜流之中。道咸之际,《明夷待访录》在广东和江南重新刊刻,这些刊本的背后代表着抄本的积累以及学者思想旨趣的转移。新见薛福成和袁昶的抄本以及其他《明夷待访录》抄校本,不仅体现了抄本与刻本的接力,更展示出咸丰以降士人群体转相传抄《明夷待访录》的盛况。同治年间以金陵书局为中心,士林形成了抄录、阅读和讨论《明夷待访录》的新风尚。然而学人对《明夷待访录》中的制度设计充满了困惑和异议,对其的否定和批评构成了时代的一般看法。撰成于清初而到晚清大放异彩的《明夷待访录》并非百年无闻,而是以抄本形式隐隐流传,士林对其的认识亦曲折多变。借由多部新见《明夷待访录》抄本,不仅可以一窥抄本文化中展现的思想活力,同时可见清代中后期士人政治理念的分裂与变异。  相似文献   
47.
土族婚俗奇特 ,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 ,婚礼的全过程是在歌舞中进行的。而土族婚俗中的婚礼歌展示了土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婚俗 ,反映出土族歌舞音乐独树一帜的特点。该文仅对土族传统婚仪的婚俗以及婚礼歌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48.
金陵大学农学院举世注目的科研成就,为农业推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材料;完善的农业推广体制,保证了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增加了作物产量,促进了农村改良。建立的一套完善的农业推广体制,成为中国近代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基层的全国农业推广体制的良好开端;从中摸索出的一套农业推广经验,为中国近代其它农业院校及农业机构在农业推广中所借鉴。对于我国当今的高等农林院校科研成果的推广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9.
李瑛 《北方论丛》2004,(6):32-34
唐人送别诗色彩缤纷,情深意长,成绩显著,意象使用的个性化是主要因素之一.不同的诗人,受理想愿望、个性气质、情感类型、审美趣味等主体品质因素的影响,其诗歌在取向方面不尽相同.观照唐人送别诗中诗人取象与意象营造方面的特征,对于探寻诗人熔铸在意象中的深层意识,挖掘诗歌作品的文化内蕴,评价诗歌的美学风格,均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50.
在电影《金陵十三钗》所引发的争议中,“情色”是一个关键词.须知,并非有关“性”的叙事就等同于“情色”,“情色”的关键是男女性关系中女性人格的异化.在影片聚焦于“性诱惑”与“性暴力”的叙事中,女性身体意象呈现为丧失了主体性的男性欲望化对象.从小说文本到电影文本,其女性主体意识的弱化缺失正是“情色”生成的主要原因.女性身体在影像中的欲望化表达是由男权中心文化的视点所决定的,对《金陵十三钗》的剖析有助于提升我们对所置身的文化环境拥有更敏锐的洞察力与批判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