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4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25篇
管理学   165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50篇
人才学   40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845篇
理论方法论   126篇
综合类   1907篇
社会学   199篇
统计学   19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232篇
  2013年   160篇
  2012年   204篇
  2011年   238篇
  2010年   187篇
  2009年   249篇
  2008年   270篇
  2007年   183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153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本文利用功能对等理论和语篇对等理论分析了<孤独者>译文中汉语姓名英译的语篇制约因素.个案研究发现,译者遵循的基本策略是音译方法,但原本中简单的小说人物姓名在译本中却呈现出多种耐人寻味的同构体形式,它们融合了作者和译者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52.
53.
拓扑学的引入是哲学社会科学当代进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拓扑学的"同胚性""连续性"和"关系性"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启发意义.一方面,拓扑学思维洞察了哲学思想在差异性生成的过程中存有某种连续性;另一方面,社会科学研究运用拓扑想象力理解日益复杂和变幻无方的社会世界.拓扑转向的过程本体论、非线性认识论和关系主义方法论,为未...  相似文献   
54.
人工智能在推动人类社会智能化变革的同时,其不确定性(自动性)所衍生的侵害人类法益的刑事风险是亟待认真对待的真问题,绝非凭空臆造、危言耸听的伪问题.对人工智能体被滥用于实施犯罪的刑事风险,应根据现有刑事归责原理,按照具体行为方式以及主观罪过形式,分别追究人工智能体背后的算法设计者、产品制造者与使用者(管理者)故意或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对人工智能体脱离人类控制侵害法益的刑事风险,赋予人工智能体以刑事责任主体地位的肯定论归责方案,存在持论依据及论证路径方面的诸多误区.以刑罚规制人工智能体刑事风险缺乏适宜性,应当借鉴科技社会防卫论,通过建构保安处分机制,由司法机关在参考专业技术意见的基础上,对严重侵害人类利益的人工智能体适用以技术性危险消除措施为内容的对物保安处分,回避以刑罚规制人工智能体刑事风险必须具备可非难性的局限,进而为人工智能的发展预留必要的法律空间.  相似文献   
55.
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家陈柱,一生著述甚丰。他的散文研究述及中国散文史、散文分类、散文创作论等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散文理论体系。出于矫治时弊的意图,陈柱以“学术”内质和“文学”外式的体用关系构建了散文理论的基石;以此为基础,他尝试以“文言”和“质言”划分散文体类,探索归纳出中国散文的内部类型;与他的散文理论相呼应,陈柱将六经视为后世文学的源头,提出“体尊质衰”的散文史观。他将后世散文之弊归因于“尊体”的结果,主张以先秦文学为散文范本。陈柱以融汇经史子集的广阔视野来审视中国散文的历史发展规律,推动了后来的中国散文研究和散文史书写。  相似文献   
56.
对<诗源辩体>清代流传不广的原因,研究者一般概括为两点:一是清人认为该书基本承袭严羽<沧浪诗话>的诗学观点,属复古派、格调派一类,故对<诗源辩体>评价不高、重视不够.二是作者身为布衣,<诗源辩体>的影响因而受到限制.笔者以为另有三个因素可加以考虑:第一,<诗源辩体>作为总集,选诗部分失传,影响了诗源辩体>的完整性;第二,<诗源辩体>的流传与乾隆年间的禁毁书有密切关系;第三,许学夷的诗人地位清代以来一直未得到确立,从而影响到<诗源辩体>的流传.  相似文献   
57.
杨国荣 《文史哲》2006,(5):125-135
《庄子》区分了体道之知与极物之知:后者限于经验领域,前者则指向形上的智慧;通过二者之分,《庄子》彰显了道的智慧对人之“在”的意义。体道之知与人的存在之间的关系,具体地展开为“真知”与“真人”之辩;真知在融入于意识与精神世界的过程中化为人的具体存在,人的存在境域又在不同的层面上构成了面向对象、敞开世界的本体论前提。以如何得道为指向,《庄子》一方面提出了坐忘与心斋之说,由此强调了解构、消除、净化既成精神世界对于把握道的意义;另一方面又突出了“以神遇”的直觉方式。对《庄子》而言,以道为内容的“真知”不同于经验层面的知识:经验之知所指向的是外部对象,“真知”则旨在提升人自身的存在形态(广义的成人),后者蕴含着认识与涵养、认识方式与存在方式的交融。  相似文献   
58.
本文以《说文解字》小篆系统的汉字为对象,分析指出了会意字意象组合、语言组合的空间位序、线性序列特征,阐述了形声字虚实相生的意义构成;叙说了文字组合中的聚合因素;对合成汉字的组合关系及其整体联系的系统认知方式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讨  相似文献   
59.
“情态动词+不定式完成体或完成进行体”结构有三个方面的意义:情态意义在于已通过具体的情态动词表示出说活人的主观态度或推测,时体意义是指说话人所指之事或动作对目前来说所发生的时间,隐含意义指说话人所描述事情是否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本身或整体推断。  相似文献   
60.
宋代是词体发展成熟期,以靖康之变为分水岭,南、北宋词创作从主题内容到艺术风格都呈现出明显不同。南渡后,金兵南侵、朝廷乐禁以及文人心态的转变,使得传统词坛创作环境发生断裂,词体在主题、功能上产生新变,词集刊刻较为丰富,以陆游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对词体的态度也有所变化。词逐渐摆脱了北宋以来的"小道"地位,明显向诗靠拢。从词体发展史来看,南宋前中期是词风嬗变以及推尊词体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