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34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50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通过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潮州广济桥的选址、结构、桥墩、石梁、桥上的建筑物以及两岸周边景观的分析,指出其蕴含的艺术和人文信息;提出了广济桥的选址既合乎传统风水要求,又体现了现代桥梁理论;分析了独特的启闭式结构在桥梁安全和航道通畅方面的意义,并指出桥上建筑物风格和材料选择符合潮州自然环境特点,桥的整体风格和周边环境和谐一致等优点,突出广济桥既有中国古桥共有的特点,又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32.
林雁 《阅江学刊》2010,(2):128-136
社会进步赋予公众更多的休时间,也赋予休更多的知识内涵,进步的社会观念推动公众选择高雅的休,因此,休活动的知识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与其他知识活动都趋向休化,提供知识服务的公共场所,也越来越休化,而且必定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社会里能够做到真正休化,因此,知识活动的休化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全社会成员都享有高度的自由,都能全面发展,并处于高度和谐的社会关系中,这需要通过知识休去实现。知识休必将成为全社会都享有的生活形态,知识休的社会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方向。  相似文献   
33.
""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美学范畴.比照"母范畴"之"","子范畴"为数众多,且于文艺理论中运用更为丰富,包括偏于儒道禅共通境界的标示审美心胸之"静"范畴序列,偏于儒家文饰特征的标示"有为而自然"审美风格之"丽"、"雅"范畴序列和偏于道家自然特征的标示"无为而自由"审美风格之"逸"范畴序列.每种范畴序列的衍生语境、范畴构成以及在古代文艺理论中的审美意义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4.
是人类的古老梦想,休的词源可追溯到先秦和古希腊、罗马时期。在先秦汉语中,人依木而“休”,缓解劳顿,人于“休”中守“”,净化心灵;在西方,休最早来源于古希腊语“σχολη'”(scholē),主要指学习、教育、讨论等活动,而英语“leisure”一词来自于古拉丁语“licēre”,意指合法的、被允许的。现代英语“leisure”一词的语义,应是古拉丁语“licēre”与古希腊语“σχολη'”(scholē)的结合。无论是先秦还是古希腊、古罗马,休都不是等下之的庸俗活动,相反,它体现的是合规律性、合道德性及合快乐性的积极生活范式。  相似文献   
35.
正为稻粱谋,做俗事,时间过得快。在香港三年了,仔细想来,香港有饭无局。时间当横轴,金钱当纵轴,香港的饭可以被这两个轴分成四类:没钱没时间的饭,没钱有时间的饭,有钱没时间的饭,有钱有时间的饭。没钱没时间,去香港的特色,茶餐厅。茶餐厅三五步一个,比公共汽车站还密集。进门,一盘  相似文献   
36.
周密是宋元之际的著名词人,一度领袖艺林,但身后之名不显。清代词评家对他毁誉参半,但均承认其艺术才能。周密艺术素养极佳而并未成大家的原因与时代风气有关,更与本人创作心理有关。他的三种创作心态——寄、志雅、逞才,是他创作的驱动力,也是制约他成就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37.
沈广斌 《兰州学刊》2008,(4):179-182
从“”入手,考察苏轼“性命自得”的运思、创获。认为字具有防去蔽和静两种指向,两者构戍了苏轼作品中多维的“”世界。在生存维度上,是安身之策,包括对政治的疏离和对生存状态的关照;在价值维度上,是立命之本,包括对社会、伦理、历史、文化“习规”的疏离和对斯文、价值的承担与构建,二者统一于审美的“为文”实践。苏轼之“”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38.
瀑布     
赏析 此诗的作者是一位皇帝和一位僧侣。李忱即帝位之前,因武宗嫉之,曾遁迹为僧。一日与禅师在庐山观瀑,禅师有意试探李忱心志,提出共作连句而先咏二句曰:“干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李忱应声续作二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相似文献   
39.
杨著 《社区》2011,(11):7-7
枕边有书,睡前必翻上几页,不如此,梦就不踏实,倘有新书在等着,那个夜晚,就多了个盼头。  相似文献   
40.
”作为一个心理情绪——生活状态意象,在宋词中出现的频率极高,这一意象映射出了不同时期宋代词人的内心底色:社会承平之时,“”意象包蕴着词人对于淡雅致美人姿态的赏爱之情以及自身洒脱散人生情绪的自得之意:亡国失都之际,“”意象凸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孤愤情怀和悲观厌世的末世情结。这一意象内涵的转变,清晰地昭示了宋代词人的心路历程,从中亦可见出宋词由娱宾遣兴到抒情言志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