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42篇 |
免费 | 59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46篇 |
劳动科学 | 6篇 |
民族学 | 28篇 |
人才学 | 19篇 |
人口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496篇 |
理论方法论 | 78篇 |
综合类 | 1007篇 |
社会学 | 88篇 |
统计学 | 4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43篇 |
2021年 | 72篇 |
2020年 | 57篇 |
2019年 | 49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38篇 |
2016年 | 45篇 |
2015年 | 62篇 |
2014年 | 131篇 |
2013年 | 101篇 |
2012年 | 126篇 |
2011年 | 141篇 |
2010年 | 145篇 |
2009年 | 123篇 |
2008年 | 160篇 |
2007年 | 113篇 |
2006年 | 119篇 |
2005年 | 72篇 |
2004年 | 55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43篇 |
2001年 | 34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郭涛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3):83-87
翻译研究从结构主义的“原文至上”到解构主义、哲学解释学的张扬译者理解和阐释的权力和自由空间,都因为过于极端化地强调单一主体而无法为翻译实践提供确当的方法。作者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出发,对翻译的主体重新作了划分,并对翻译主体间性的规范性进行阐述,认为各翻译主体间的合理交往为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主体间性"视域下分析研究者与被访者在深度访谈中的关系,以及深度访谈中"主体间性"的具体实践。从认识论、价值论和社会关系的角度,"主体间性"对深度访谈的过程和结果产生深远影响,并使研究者对被访者的认识和理解更接近于被访者主体世界中"意义的真实"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求是学刊》2018,(5)
农村经济改革是我国整体改革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约束条件和发展战略、农村经济制度、微观主体行为选择、经济发展绩效的依次影响关系,构建了农村经济改革的分析框架。该框架阐释了我国农村经济改革40年的内在逻辑,强调农村经济改革经历了粮食增产主导和农民增收主导两个阶段,且制度变革的核心是推动政府-市场关系调整,主线是放松政府管制、激发市场活力并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现阶段我国经济从高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村经济随即开始步入城乡融合主导阶段,这内生地需要深化农村经济改革,且在政府-市场关系持续调整时需要关注政府间、市场间的结构特征,由此可引申出新时代背景下推进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欧阳桃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6(6)
虽然自人类社会最初主体间性就一直存在,但它被人自觉意识并成为哲学研究对象,则开始于现代西方哲学中出现的语言学转向.现代西方哲学从认识论哲学转向语言学,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是从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主体间性问题的繁荣开始于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运动、哲学解释学、分析哲学以及人本主义的兴起,海德格尔通过此在与他人共在的分析,阐发了一种共主体性,推动了理论界对主体间性问题的深入考察. 相似文献
15.
以本土消费者为样本,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就消费者的人际间影响敏感性与独特性需求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从总体来看本土消费者对人际间影响所持有的敏感性对独特性需求产生了促进作用,这种因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从众、攀比、好面子等独特现象的产生机理。 相似文献
16.
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纵向政府间关系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治理目标的实现。在当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人们对市管县体制的弊端、省管县体制的意义都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然而,省管县体 相似文献
17.
西方主体性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发展前景--兼评"主体死亡"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德智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53(5):650-654
一些西方学者在所谓后现代主义运动中提出的“主体死亡”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西方主体性思想在其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 ,虽然一向内蕴着一些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诸如认识外在对象的可能性与主体的绝对被给予性之间的矛盾等 ,但其发展前景却依然会是极其光明的 ,关键在于西方学者能否对之作出更进一层的反思 ,以及能否积极借鉴东方学者、特别是中国学者的有关成果 相似文献
18.
<正> 【施苦肉计猎取德国啤酒情服】德国曾是制作啤酒的世界大亨,有着制造啤酒的先进技术。日本一个企业公司的经理对德国的啤酒制作方法早已垂涎三尺。为了获得这项技术,他只身来到德国,无赖当时德国的啤酒厂是严格保密的,不许外人进去,他在工厂门外转了好几天也无法进去。 后来他发现啤酒厂老板每天乘坐一辆黑色轿车进出大门,于是他见景生情,想出了主意。天天,这位日本人在 相似文献
19.
20.
宫瑜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1):91-94
意识哲学的个体概念以认知主体的自我关系为出发点,所得到的自我理解只能是被他者对象化的"客我",真正的自我需要从主体间性的维度去考察。因为只有在以语言为媒介的交往关系中,道德主体间的彼此确证与相互认同才是可能的,由此带来伦理视域由单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换。这意味着我们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不再是"我如何能过上良善的生活",而是"我们如何能合理地生活在一起",即道德主体间怎样才能得到相互协调与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