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51篇 |
免费 | 46篇 |
国内免费 | 19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46篇 |
劳动科学 | 6篇 |
民族学 | 28篇 |
人才学 | 19篇 |
人口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496篇 |
理论方法论 | 78篇 |
综合类 | 1007篇 |
社会学 | 88篇 |
统计学 | 4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43篇 |
2021年 | 72篇 |
2020年 | 57篇 |
2019年 | 49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38篇 |
2016年 | 45篇 |
2015年 | 62篇 |
2014年 | 131篇 |
2013年 | 101篇 |
2012年 | 126篇 |
2011年 | 141篇 |
2010年 | 145篇 |
2009年 | 123篇 |
2008年 | 160篇 |
2007年 | 113篇 |
2006年 | 119篇 |
2005年 | 72篇 |
2004年 | 55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43篇 |
2001年 | 34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医疗服务公平和人民的健康是各国卫生系统向其国家居民提供医疗服务所应实现的两个重要目标。但以英美日为例的发达国家根据世界卫生统计年鉴中的医疗服务公平性排名确有明显差距,因此,高收入和高政府医疗卫生支出与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和健康公平性并没有必然关系。本文通过比较分析美日英国的政府间医疗卫生支出责任划分的结构发现高政府医疗卫生支出比例是提高医疗服务筹资公平性的前提,中央承担社会医疗保险责任是实现医疗服务筹资公平性的保证,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出资的长期护理有助于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地方政府的参与更有助于提高一国医疗系统机构数量特别是医院的数量。 相似文献
102.
教师巧设课堂提问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并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让学生眼睛观察、亲手临模等教学手段的拓宽更适用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模块;对于基础较差的职校学生,组织教学的方法、授课的幽默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03.
对翻译的主体研究,经过了从译者主体到以原作者、读者、译者的多元主体。主体间性为翻译多元主体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阐释学视界融合理论为怎么处理好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对主体间性和视界融合理论的研究,认为译者要不断检验、深化自己的视界,走出自己的封闭的视界,站在原作者的历史视界上对译文进行阐释,并最终达到读者、原作者、译者的视界融合。 相似文献
104.
105.
在数据结构、智能系统、信息网络等新技术的影响下,社会和文化发生了变化。在文化艺术领域,作为艺术作品创作者的艺术主体虚拟化、虚拟主体间性的形成,展示了艺术生态的转型:数字化挑战了传统艺术形式,让艺术作品创作者的身份不再依附于特定的地点,不同的“语境”近在咫尺,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到创造和重置“语境”的过程中,艺术作品变得具有“非物质性”和“交互性”,从而改变了艺术作品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艺术作品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不再是“施动”和“受动”的关系,而是“交互”和“对话”的互动关系,此时的艺术主体不再是孤立封闭的形象,而是动态开放的形象,艺术主体间与欣赏者之间成为艺术共生平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6.
《求是学刊》2018,(5)
农村经济改革是我国整体改革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约束条件和发展战略、农村经济制度、微观主体行为选择、经济发展绩效的依次影响关系,构建了农村经济改革的分析框架。该框架阐释了我国农村经济改革40年的内在逻辑,强调农村经济改革经历了粮食增产主导和农民增收主导两个阶段,且制度变革的核心是推动政府-市场关系调整,主线是放松政府管制、激发市场活力并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现阶段我国经济从高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村经济随即开始步入城乡融合主导阶段,这内生地需要深化农村经济改革,且在政府-市场关系持续调整时需要关注政府间、市场间的结构特征,由此可引申出新时代背景下推进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7.
"互文性"(Intertexuality),也有人翻译成"文本间性""文本互涉关系"等.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批评概念,"互文性"诞生于1960年代,"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1]. 相似文献
108.
郭涛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3):83-87
翻译研究从结构主义的“原文至上”到解构主义、哲学解释学的张扬译者理解和阐释的权力和自由空间,都因为过于极端化地强调单一主体而无法为翻译实践提供确当的方法。作者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出发,对翻译的主体重新作了划分,并对翻译主体间性的规范性进行阐述,认为各翻译主体间的合理交往为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09.
本文在"主体间性"视域下分析研究者与被访者在深度访谈中的关系,以及深度访谈中"主体间性"的具体实践。从认识论、价值论和社会关系的角度,"主体间性"对深度访谈的过程和结果产生深远影响,并使研究者对被访者的认识和理解更接近于被访者主体世界中"意义的真实"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0.
教师与学生是制约学校教育有效性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师生能否有效交往的基础在于主体间性的实现。传播学理论中传播的本质、概念、传播载体及传播模式昭示着传者和受者之间的信息传播是主体间非常有效的一种交往态势。因此,在构建师生有效交往的现实理路上可以借鉴和创新信息传播的模式,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突破传统的教学过程,向生活世界延伸;改变独白的话语体系,向对话理解转型;消除单行叙事方式,迁延出整体互动格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