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7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19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25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33篇
理论方法论   92篇
综合类   814篇
社会学   42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文章以“还原”“暧昧”“转向”三个方面作为切入口,对海德格尔与梅洛-庞蒂的“在世”学说进行了比照研究;无论在海德格尔还是在梅洛-庞蒂看来,“在世”现象都呈现出一种“神秘”的特性。也因此,对他们而言,必然存在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彻底的还原是不可能的”;在对在世-现象的先天描述上,海德格尔同梅洛-庞蒂的“亲缘性”是不可否认的,即他们都承认一种源初意义上的“暧昧”,这种“暧昧”不仅体现在对存在意义整体的先行领会上,同时也由基于身体性-在世的知觉-活动所体现;在朝向共同的目标“源初的在世-现象”的过程中,海德格尔与梅洛-庞蒂似乎同时也在完成着一种“相向运动”。具体而言,即是经由各自所实行的“转向”,海德格尔愈加明显地突出这一源初现象的身体性维度,而梅洛-庞蒂则逐渐“远离”了在现象层面上对身体-在世的具体描述,进而将讨论的重心转向更具本体论意味的领域。  相似文献   
52.
物质文化研究(MCS)是近年来当代西方文化研究领域的新热点,已经演变成为一个有着强烈的跨学科性、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研究领域.对物的共同关注使得物质文化研究和日常生活、消费、空间等理论话语形成交汇,逐渐生成一个指向一切物品研究的、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新的学术空间;对文化的关注使得物质文化研究开始汇入文化研究的主流,借助文化研究的广阔视野向身份、自我、物人关系等纵深领域拓进,被西方学者视为是文化研究中的“物质转向”.  相似文献   
53.
黑格尔的"熟知非真知"道出了哲学的尴尬与艰辛。进入20世纪,胡塞尔、海德格尔、许茨等一大批哲学家都将其深邃的目光转向生活世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列斐伏尔更以著名的《日常生活批判》宣告哲学从"天上"彻底回归"人间"。20世纪哲学的日常生活转向表明,人终究不是理性、道德、政治等单面人,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凡夫俗子,最深刻的人的本质就蕴涵在人的日常生活中。从日常生活的平庸处发现神奇与真谛,并引领人们走进"游戏"——日常生活的精神家园,这才是哲学的永恒使命与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54.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自形成以来,便经历着对马克思理论的一次次叛离与回归。新世纪以来,这一回归主要表现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共生共存。玛莎·E.希门尼斯通过对生产方式的分析,重建了历史唯物主义在分析女性受压迫问题上所呈现出来的重要意义;赫玛尼·班内基作为"被边缘化"的女权主义知识分子,以意识形态批判为方法剖析了后殖民视域中的种族、阶级、性别压迫等问题;吉莲·豪伊则纵观女权主义近史,提倡建构一种"注入了新活力的历史唯物主义"。从客观的角度看,不同语境与多元文化下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再次"联姻",迸发了历史唯物主义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的多重内涵。  相似文献   
55.
《东岳论丛》2016,(4):14-22
回到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建构之初,通过分析鲍姆嘉登和康德美学所代表的不同范式,对生态美学进行定位。从康德美学所奠定的现代美学来看,审美与伦理之间并非如当下学界通常认为的是互相隔绝的,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以感性的方式研究文化与伦理的问题,生态美学以生态伦理或哲学介入审美并非对审美自律的背离,而恰恰是当代美学走向深化的体现。当代美学最重要的问题在于让人们思考"如何才是美好的生活途径",由此涉及到将自身的审美判断建立在生态的哲理思想基础上,也就是说人类的良善之美好生活这个伦理学所考量的基本问题从根本上就包含生态美学的向度。  相似文献   
56.
作为迫使政治决策者接受自己的政治要求的一种政治策略,现代恐怖主义更多地依赖大众传媒来进行公关和宣传,从而呈现出传播转向的趋势。现代恐怖主义的传播转向肇始于19世纪欧洲无政府主义者提出的"以行动做宣传"的理念,并在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了"媒介导向型恐怖主义"的新形态。作为一种宣传和公关策略,现代恐怖主义在争夺媒介接近使用权方面是成功的,但在竞争对恐怖事件的意义解释框架方面则不太成功。  相似文献   
57.
在西方中世纪哲学的后期发展中,出现了一种朝向逻辑学转向的理论思潮。虽说这种转向在消解理性与信仰认知关联性的同时,摧毁了传统经院哲学的理论整体感,改变了中世纪哲学的进程,然而,中世纪后期对逻辑学的重视,把它作为一种具有独立意义的哲学进行研究,并不是一个突发的历史事件,它是长期以来理性与信仰之间张力关系的结果,是理性被限定为逻辑作为表达神学(信仰)工具之后的演变与发展。或者说,认知的工具性地位为逻辑在特定时代提供了一种理论的合理性,因而当理性与信仰的联姻或平衡被打破,它在这种联姻中所获得的理论成就就会为它挣得一份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它由此拥有的合理性也会演变成为一种独立意义。从历史的意义上,中世纪哲学从基督宗教哲学中演变出来的直接的或最早的哲学遗产是逻辑。或许,在现实可能性上,只能是逻辑。  相似文献   
58.
50年前社会心理学发生的“危机”是影响其当代走向的标志性事件。这次危机导致了社会心理学内部与外部两方面的变化:在内部,不但引发了原本占主流地位的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再造,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的研究范式弱化,新的“认知革命”兴起,而且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新生的社会建构论也破土而出。在外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本土化运动向美国主导的研究范式提出了挑战,其中最显著的是欧洲社会心理学成功建立了“第二个知识中心”,并通过社会表征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及话语分析技术等反过来影响到原本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心理学。  相似文献   
59.
60.
对于范仲淹思想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新儒学生成这一细节问题,学界相关研究尚处阙如状态。两宋新儒学是基于经典文本的诠释而得以形成与开展的,因此选择以经典诠释的角度切入该问题的讨论可以更为直观地体现新儒学初期的生成样态与开展趋向。通过对范仲淹经典诠释的形式、形态及特征的考察与检讨,不仅可以说明与此关联的若干流行见解需要被重新审察,还能够呈现出其经典诠释思想之于两宋新儒学的发生具有一种观念引导、意识转向的风向标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