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9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67篇
社会学   8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21.
与西方中产阶级理论研究中的"稳定器"、"平衡轮"、"缓冲器"等观点不同,对中产阶级的研究应该从马克思主义对"自在"与"自为"阶级的理论分析来考量,从阶级意识与社会力量的相互联系来思辨,从阶级意识与阶级责任的辩证关系来诠解,只有将阶级意识提升到阶级的社会责任以及两者的结合,才能促使阶级在提炼内涵中塑造与升华,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履行其社会角色.自近代社会转型以来,中产阶级的分化、组合和发展变化,使其自身充满着矛盾性、异质性和复杂性,并非是一个自为的阶级.中产阶级不仅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行为选择上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观念与导向,严重阻碍了其阶级意识形成,这使作为维护阶级利益所需的整体阶级行动缺乏一种内在的必然性;并且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等,使其没有团结一致采取整体阶级行动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而利益集团政治却是其现实走向.在市场经济多元化促发的利益主体多元化、政治诉求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中产阶级不仅在现实社会中的群体意识与行为取向是一个复杂的变数,而且其对社会秩序稳定和发展的作用也是一个重要的变量.此外,其在不同政治与文化背景的国家中,各自还有着不同的内涵与特征.因此,在中产阶级中不可能形成统一的阶级意识,也难以构成政治上成熟的阶级.倘若没有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与互构,没有其他阶级的合作共赢,其也难以构成现代社会秩序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功能系统.  相似文献   
122.
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对象,是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提高两个素质;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功能,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见,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就在一般性中抓住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性和.特殊规律,就抓住了精神建设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就是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根据人的需要,人的追求,人的憎爱,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全面发展的任务和要求…  相似文献   
123.
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历史与阶级意识》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总体性思想就是书中提出的重要思想。他希望在总体性思想的基础上获得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解,建立无产阶级意识,从而超越资产阶级科学和资本主义的"物化"。因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4.
国内对卢卡奇的同一的主客体思想研究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的同一的主客体思想是理解《历史与阶级意识》的一个"题眼"。它是《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线索性概念,它与此书中其它概念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5.
20世纪20年代,卢卡奇将理论研究转向了辩证法,写下了《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在该书中,作者对实证主义进行了批判性地论述,揭示了实证主义反历史主义和反辩证法的形而上学本质。分析作者批判实证主义的思路与逻辑归宿,对我们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地位,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6.
处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夏衍把戏剧艺术当成“抗战建国”最有力的武器,其左翼思想表现出来的“阶级意识”让位于“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而他带着这种思想倾向创作的抗战剧作,必然遭致后来50年代社会重视以“阶级意识”为主、呼唤塑造时代英雄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和否定。  相似文献   
127.
在卢卡奇看来,阶级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它是在历史中形成并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阶级意识指作为整体的阶级对本阶级的阶级地位、阶级利益、历史使命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性认识。通过对现实社会中各种阶级的历史考察,卢卡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阶级理论:小资产阶级和农民具有落后、保守性;资产阶级及其阶级意识具有虚假性与虚伪性;无产阶级及其阶级意识具有革命性与先进性。要想打破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束缚,实现人类的解放,必须依靠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主要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意识形态的斗争,阶级斗争成功的关键在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28.
罗嗣亮 《学术论坛》2006,1(5):26-29
阶级意识是卢卡奇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这一概念不仅在西方影响深远,还通过日本的福本和夫这一中介人,影响了我国20世纪20年代末的后期创造社。卢卡奇、福本和夫、后期创造社三者一脉相承,都将阶级意识看作影响革命进程的至关重要一环,但对这一概念又各有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后期创造社对阶级意识的理解虽不尽完美,但具有一定深度。它作为卢卡奇思想在中国的首次阐释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9.
刘建卓 《北方论丛》2015,(6):122-126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借助黑格尔的总体性范畴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彰显为关于历史的总体性辩证法。卢卡奇的这一总体性辩证法集中展现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结构的批判,以此不仅真实地揭示了人的物化存在,而且通过诉诸无产阶级意识把总体性辩证法最终绽露为摧毁物化和实现人类解放的革命武器。这深刻表明卢卡奇的辩证法已经触及到了存在论的根基,《历史与阶级意识》切实开显了隐藏在方法形式下的辩证法实乃作为存在论的真实内涵。  相似文献   
130.
在过程性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不仅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历史意识,自觉树立一种“大历史”观念,也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论素养和实际能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既指向作为一项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又指向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形态的发展变迁过程。作为具体实践活动的展开,在“思想转化”环节,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在特定的共同体内部表现为该共同体的要求与其内部成员实际的思想政治水平之间的矛盾,在共同体外部则表现为一定社会的要求与社会个体自由选择之间的矛盾。在“思想向行为转化”的环节,思想和行为之间的矛盾则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作为历史性发展过程的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本质上体现为一种“阶级意识”,而“社会发展要求”则直接来源于先进阶级的政治发展要求,根本上反映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及其发展水平。在这一总体性的过程之中,只有先进阶级的阶级意识才能保持与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形态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生整体性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