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7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86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168篇
社会学   12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31.
Q与奥勃洛摩夫作为鲁迅与冈察洛夫笔下中、俄国民性的代表,分别体现了他们对各自民族国民性的不同思考.Q与奥勃洛摩夫的集体无意识深处都有"理想在不撄"的因素存在,因此,中、俄国民在性格上也就具有了惰性、麻木、沉迷于幻想和精神上受奴役的共性.而且,他们又是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所以他们在性格特征上又具有了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2.
历史不了情:阿Q精神话题的“当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百年中国新文学的行进途中 ,Q作为被改造的“国民性”的一种文化原型 ,被不断地读解、模仿、再创造 ,透发着延绵不断的“当代性”信息。第一个十年中以文学研究会乡土作家群的作品为代表 ,其Q相多系对Q原型的不断补充和反复昭示。 3 0年代的老舍、巴金、张天翼等塑造的多系市民Q ,为Q精神话题开拓了新的疆域。抗战时期在姚雪垠、老舍、路翎笔下出现的Q多有觉醒的契机 ,但深入骨髓的文化惰性仍然扼住了他们的新的人格的形成。高晓声、林礼明、刘震云等新时期作家笔下的Q则多带有“阔起来”和“爬上去”的特点 ,为国民性改造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3.
冯玮 《河北学刊》2004,24(5):167-171
尔弗莱德·韦伯以他的"历史内在结构论"在"文化形态学"领域独树一帜.按照他的理论,对人类和民族历史的分析与考察应分社会过程、文明过程、文化运动三个层面.社会过程是人类和民族历史的外在显示,如同人的身体;文明过程是人类历史得以延续的动力,如同人的营养;文化过程是各历史体的本质属性,如同人的基因.文明过程和文化运动在"创造"或"发现"、普遍性和排他性、累积性和一次性、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等四方面存在差异.尔弗莱德·韦伯的这一理论对于人们重新认识文化和文明的含义,克服欧洲中心论和狭隘的区域文明观,认真审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建立全球史观,均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4.
本文通过对吐谷浑谓"柴虏"的考证,认为吐谷浑迁至西北被称"柴虏"是西北土著羌人对其的一种蔑称,这与吐谷浑吃狗肉的习俗有关。  相似文献   
135.
在西方传媒的霸权语境中,中国和拉伯-伊斯兰世界分别被臆造为"红祸"与"绿祸",尤其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以及"9·11"事件的爆发,西方传媒不但借"人权"来贬损中国形象,而且借"反恐"来诋毁拉伯-伊斯兰文化.东、西方传媒失衡的发展现状所产生的迥异传媒影响力,最终导致了西方传媒语境中文化帝国主义的畅行无阻,严重阻碍了中之间的正常交流与深入合作.因此,中双方政府应高度重视软国力,加强对外宣传力度;两国传媒应更加专业化,力争早日发出"自己的声音";有关中问题的研究应更加务实,力争使研究和传媒达到互动,最终促成中双方的实质性合作.  相似文献   
136.
Q相的国内外普遍性,Q“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精神胜利法”的历史文化、社会根源等方面可以看出,Q“精神胜利法”是一种社会性的心理特征,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37.
鲁迅小说的代表作<Q正传>和<祝福>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表现为两者是完美的合璧之作.小说中的主人公Q与祥林嫂分别是封建社会男性民众和女性民众的代表人物,两者交相辉映,具有整合封建社会民众生存状态本质和民众国民性本质的意义,开掘出鲁迅小说社会批判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38.
近代美学的悲剧、喜剧和悲喜剧范畴均不能全面概括《Q正传》美学形态的基本特征。本文通过概括地分析、比较《Q正传》与西方现代派艺术在美学上的异同,指出《Q正传》所表现的美,既不完全属于近代美学范畴,也不完全属于现代美学范畴,它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中间形态。  相似文献   
139.
中国现代文学画廊里有一个Q形象系列,这个系列表现了盲目自大打肿脸充胖子、抬高身价拉大旗作虎皮、显现能为以博众誉求精神上的胜利。从美学的角度审视,具有“愚乐”的特质,还有因思维反常引起的讪笑。精神胜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它生存的土壤,它是扭曲了的传统思想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0.
现代犹太复国主义同早期的犹太宗教文化存在各种内在联系。它不仅容纳了不同的犹太思想流派,而且赋予犹太教中的返乡复国以时代内涵,借此实现了古老弥赛亚观念的现代复活。以色列诞生后,犹太多数派中的强硬思潮长期影响着以色列的国家发展朝向和以关系,并且规范着犹太复国主义的走向。冷战结束催生的批判性的后犹太复国主义新思潮对犹太复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和价值观构成了潜在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