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5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16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88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271篇
社会学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2 毫秒
401.
无论是《暗算》里真诚、真挚、真我的黄依依,《新上海滩》中摇曳着风情的交际花方艳芸,《倾城之恋》里温婉动人的白流苏,还是《相思树》中疯狂痴缠的尚洁,陈数端庄脱俗的气质和精湛的演技,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曹禺的经典话剧《日出》里,陈数出演的“陈白露”更是颠倒众生。  相似文献   
402.
陈应松《母亲》是其"神农架"系列小说之一,描述了母亲及其五个子女的生存挣扎和精神世界,作家面对底层生存的苦难,通过人性恶的描写,探求精神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403.
我会拿着GPS走街串巷,一天可以走上十几公里,不是去像陈家祠、白云山这些人尽皆知的地方,那太乏味了,隐藏在小巷子里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广州。  相似文献   
404.
据陈氏几种宗谱相互印证,相传北宋阆中三陈的远祖经历过河南淮阳—河南颍川—浙江长兴—江西太和—湖南新化的迁徙。其直系先祖为定居湖南新化的陈万。其高祖陈翔授博州刺史未随祖父入湘,遂有其先为博州人之说;陈翔随王建护熹宗入蜀,遂为三陈直系入川始祖。  相似文献   
405.
毛泽东读《南史.陈庆之传》一文时批语较多。将毛泽东读史的思想语境,融入史书原有的历史语境和当时中国所面临的政治语境,从而在"思想"、"历史"和"政治"之"三重语境"的融合框架中解读毛泽东的思想,能使历史现象之来龙去脉变得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406.
陈与义诗用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陈与义近体诗的用韵情况作穷尽式的考察 ,为宋代韵部的归纳与整理提供材料 ,说明陈诗用韵的特点 ;从音韵学的角度 ,对不同的版本用字进行校勘 ,为古籍整理提供音韵学依据  相似文献   
407.
安吉先生驾鹤西去转眼四载了。几年来,先生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让我不禁提起并不轻松的笔,追忆与安吉先生在一起的难忘岁月。  相似文献   
408.
2000年冬的一天,无儿无女、已经79岁的汪希英老人流浪来到山东省沾化县富源街道大王社区李源泉家,被善良的李源泉、王汉兰夫妇收留,并认作了“亲娘”,这一养就是13年。  相似文献   
409.
2012年8月,北京连环画出版社再版了一批"文革"期间创作连环画,其中就包括《红色娘子军》。《红色娘子军》连环画最初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在"文革"期间出版,原版和再版对于此书作者都标注的是"江苏省革命文艺学校编绘"。作品由集体创作、集体署名是"文革"期间文艺创作的时代特征,但如今四十余年过去了,本着对历史尊重、对艺术家个人尊重的态度,本刊编辑部多方探访当时参与此书的作者,最终找到了当时此书创作组的负责人陈通顺先生,请他将此书创作的背景、过程进行了回忆。更难得的是,陈通顺先生还找出了保存多年的记录当时工作状况的工作手册、报告等,为我们还原当时的历史提供了第一手准确有力的资料,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相似文献   
410.
善于营造意象是陈与义南渡后诗歌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主要有两类:一类主要是"秋"、"暮"两个意象,表达诗人对时局战乱和社会衰败的感伤,另一类主要是"白发"、"拐杖"、"孤鸟",体现了诗人饱经战乱漂泊艰辛后苍老衰败的心态.这些意象总体呈现出一种苍老衰败、冷寂孤独格调,也折射出时代动乱与衰败的影子,使得陈与义南渡诗歌呈现出凄凉苍楚的艺术风貌,体现了诗人在战乱漂泊中独特的生活感受和创作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