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4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87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28篇
人才学   16篇
丛书文集   659篇
理论方法论   86篇
综合类   1033篇
社会学   61篇
统计学   2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2017年3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的审议,习近平主席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辽宁振兴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2.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礼"的传统源远流长。"礼"的起源很早,但起初它并不属于伦理道德的范畴,而是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政治色彩。"礼"成为伦理学范畴,是经过夏商周三代直至孔孟才得以完成的。孔子在维护"周礼"的努力中对"礼"之深层的精神内核进行挖掘和创新,使之成为伦理关系的理想模式;孟子设计了由仁、义、礼、智构成的德性结构,使原来外在的"礼"内化为本心所具有的一种内在属性。  相似文献   
73.
林红明 《职业》2016,(20):112-112
江苏省率先提出对未成年人进行“八礼四仪”教育,得到了全省中小学的积极响应。本文以扬州旅游商贸学校为例,介绍了该校基于潜能德育的育人理念,创新性地进行“八礼四仪”的教育的实践做法,通过“立制度、化内容、做示范、重文化、比活动、树师范”六个方面的努力,礼仪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4.
明朝初期,部分蒙古、女真人南下,投降明政府,被称为"达人".在优抚政策的影响下,他们受到明前期历代统治者的特别庇护,在授官、俸禄、通关等方面享有特权."达人"的存在对于明代的边防、财政、官制、京畿治安、皇权更迭都产生很大影响,成为明代政治的一大隐患,是明朝由盛转衰、最终走向灭亡的重要因素.对此,虽然有远见大臣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但因"达人"在皇权制衡中的特殊作用,终得到权力阶层的支持而使有关建议被搁置.  相似文献   
75.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稳步推进,课程改革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备受关注。随着技术进步和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受众群体特征的变化,传统教学方式方法逐渐暴露出一些缺陷,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应运而生,并且展现出很大的优越性,项目式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基于减税降费的宏观治理环境对税法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产生的适应性及时代性要求,探讨了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弊端,阐述了项目式教学法的优势,全面分析了项目式教学法在税法类课程中应用实践的可行性,并设计了应用实践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方案。期望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推广应用,能够有效提升税法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6.
77.
78.
邹莹 《理论界》2020,(2):30-36
作为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以千古不易之"心"取代了宋儒的"天理",从而建构了其心学道统。在此背景下,王阳明的经典诠释以"忘鱼而钓,寄兴于曲蘖"为总体原则,其基本内涵则是对传统的读书求道观念的反叛,而要求以经典为吾心之印证。为了使得经典可以与吾心相接,阳明以"良知"为心之本体,从而使得释经者与经典在心之"良知"的本体层面达到彻底的"视域融合"。由此阳明得以将"致良知"作为理解与解释经典的"权衡",进而将明代的"二十四民"全部纳入经典诠释的对话对象之中,最终开启了明末以情抗礼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79.
礼和刑,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国家治理的手段和工具,在国家治理过程中,都发挥了各自的规范和约束作用。礼和刑同步源起于夏,自夏朝开始经殷直至西周,既有了礼,也有了刑,到西周时期达到顶峰。礼是指导人们该怎样行为的规范,是禁恶于未然的预防,其功能在于引导说服;刑是对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刑罚处罚的规范,是惩恶于已然的制裁手段,其功能重在制裁和禁止。礼是引导性指导性规范,刑是禁止性处罚性规范。礼和刑有不同归宿。春秋战国时期法取代了刑,礼一方面成为生活礼仪;另一方面上,成为舆论导向和社会教化的德,这就是礼和刑的归宿。礼和刑对现代的道德和法治建设具有启示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0.
孔子预设了当下世界中人类群体生存和发展的绝对性,在天命所照耀、先王伟大传统所灌注的人类整体性存在的视域内,将"仁"显明为人类群体秩序建构的内在亲和力,将"礼"提升为人类群体生存的本质形式,从而为人类整体性存在赋予一种来自天命的神圣辉光,并以自己的亲身践履为身后的大众启示了一条通向人类尊严的大道;他促成了道德标准的内在化,催生了以"行道"为职志、以"圣人"为人格理想的士人阶层,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在群体中成就自我的方式和途径;他"下学上达"的天命观照亮了人性的幽暗和文化的永恒,开启了人性、物性与天道相贯通的途径,为天下一体的人类礼仪性存在赋予无可置疑的神圣性,标志着即将进入文化勃发期的中华民族对自己历史的觉知和对未来的祈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