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3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28篇
民族学   19篇
人才学   11篇
丛书文集   461篇
理论方法论   68篇
综合类   1125篇
社会学   60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李剑锋 《文史哲》2012,(4):116-123
清末钟秀《陶靖节纪事诗品》和方宗诚《陶诗真诠》在归陶入儒时没有停留于概念化的文化归属上,而注意强调陶渊明不同于佛教、道教、隐逸等其他文化的个性,注意揭示其独特的存在特点、生命境界及其修养路径,即与天人同流一体、"无入而不自得"的生命境界和"素位而行"、"修身以俟"的儒家修为路径,从而完成了中国古代陶渊明接受史上最为深细和系统的儒家陶渊明观。  相似文献   
62.
陶渊明顺应自然、适意自乐的精神放牧,是建筑在内外相谐的生存环境前提之上的.而这种生存环境,包涵了以天人之缘为核心的天文生态环境与以人际情缘为核心的人文生态环境.陶渊明以大量诗歌作品所传达出的内外相谐的生存环境观,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尤其是田园诗歌所共同坚守的建筑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之上的生态伦理价值以及建筑在人与人和睦关系之上的社会伦理价值,从而为中国隐逸文化营造出一片精神放牧的绿色团田.  相似文献   
63.
孙明材 《兰州学刊》2011,(7):131-134
钱选,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入元为吴兴八俊之一。有《习懒斋稿》,已佚。《全宋诗》收其诗四十四首。至于其文,新版《全宋文》《全元文》均未收。笔者从《石渠宝笈》《辛丑销夏记》《书画题跋记》等书中辑得其诗二十首并佚文十五篇,对研究其生平、创作当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64.
到了宋代 ,陶渊明开始受到一致的推崇。宋人对陶渊明的景仰 ,首先在于对陶渊明正气凛然、不屈服于强权的高尚人格的推重 ;陶渊明在世俗生活中时时体现出的高怀逸趣———艺术的眼光、艺术的心情 ,让宋人羡慕不已。陶渊明在宋代备受推崇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宋代内忧外患 ,士大夫忧心忡忡 ,希望找到一个能安顿人生、超越痛苦的精神榜样 ,而陶渊明正是最理想的人选。苏轼一生推重陶渊明、由衷喜欢陶渊明。朱熹慧眼独具 ,对陶诗有特别的体味 ,看出了陶诗内涵的丰富性、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可以说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是在宋代得以最后确立 ;陶诗独特的美学价值 ,是宋人发现并给以理论上的完全肯定。  相似文献   
65.
本文从隐居动因、方式以及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对陶渊明与王维进行了多角度的比较,以求深入揭示他们在田园诗创作中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66.
陶渊明既是诗人 ,也是哲人。他以儒道思想对待人生和生活 ,发之于诗则形成了一种卓然于一般田园诗人之上的自然平淡之美。因此 ,深刻理解陶诗的艺术境界 ,就必须深入理解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67.
白居易与刘禹锡是中唐同年出生的两位名诗人,都曾先后贬谪巴渝分任忠、夔二州刺史。本文从六个方面比较二人巴渝时期的创作异同,并适当扩展到贬巴渝前后的诗作比较,从中可以深入探索他们虽同处逆境,而在人生态度、性格心态和胸襟气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68.
苏轼的山水诗文蕴涵的自然审美观可概括为:凡物皆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将生命融入山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  相似文献   
69.
管仲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知礼节、知荣辱就是有了德。反过来也可以说,道德的前提是必要的物质基础——有吃、有喝、有点余粮,而不是想有德就有德,阿Q式“想谁就是谁的”是凭空而来的单纯天真的唯心的产物。鲁迅先生曾形象地指出,陶渊明如果饿得两眼昏花,也绝不会悠然见南山。英国有句谚语,叫“三百年培养一个贵族”.  相似文献   
70.
伯笃鲁丁是元代著名诗人、政治家。其诗文清丽流畅、借景抒情、情理兼长;其为官关心地方和民族文化教育事业,清廉善政。他又是广西回族白氏家族始祖。研究和考证他的生平、事迹、诗文,对回族史、回族文学史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